微免咖啡角落記事
楊倍昌
很難想像有那一種生物可以像人一樣、有系統的喋喋不休。鯨魚也許會將火車頭飛馳或門閂開閤的音色傳唱在深海裡;清晨的雀鳥約也是隨便吱吱喳喳的少雜了事。從古以來,人在語言上的名堂便繁複得多:可以演溝,可以開會,可以出書,可以隨身大哥大,也可以是虛幻網路裡的聊天站。只是這麼多話要做什麼呢?要殺殺清閒?要巴山夜雨?要跨越個體的局限,聚合散列在各別頭殼裡的偏見,勾勒無盡玄秘?
台灣鄉村存留的三合院落中,建築圍繞著稻埕,留著喝茶閒聊的空間。在時間還沒被電視吃掉之前,廟前的樹蔭下,還可以般弄古今往來。而今若進入森森的都市叢林,可以清談的空間多被夾列到咖啡店和茶樓裡去了,想要有個蘇格拉底,柏拉圖散步式的學院,確已難得。在實驗研究建築裡,要留有喘口氣的空間顯然更不容易。
八十八年秋,醫學院微免所的學生研究進度報告移師到嘉義奮起湖。餐後,同仁散步在小山城的窄道,微雨起霧下,路過有家亭臺,猶似茶樓,極引誘人喝杯熱茶,探路後才知道那只是人家自建自享的納涼所在。只得又退回路邊屋簷躲雨兼閒話。眾人一時起意,竟想要在微免所內原已擁擠的空間裡挪出一小塊地方來成就夢想。其後,真的由黎老師在所務會議上提出構想,撥出經費,確定地點,委請博士班學生邵長平規劃,設計兼監工,其間還有許多院內同仁的熱心參與。事情後續的進展一如預期,微免咖啡角落在年底開張。現在回想,這個小角落應該是那陣山城雲霧必然的結局。
這個小角落已經瀰漫著咖啡香,茶香,還有人來人往。牆上掛著的照片裡,克里克和華生看著他們的核酸結構,極富有象徵意味。設計的邵同學還加附上小註解:「討論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可以從你在這裡喝咖啡開始。」如是的結局,想必會成為另一段開始,開始讓見面伴隨聊天,讓聊天氣變成漫談,讓漫談變成研究實體,成為知識的新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