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509

揮之不去的灰色公害-鉛

鄭雅文

  日前在美國波士頓市所召開的小兒科醫學年會中,低濃度鉛污染對幼兒及青少年的健康危害-尤其是智能發展方面-又成了媒體及一般大眾關心的議題。美聯社所發出的新聞,大幅報導年會中發表的幾個研究,包括一個針對全美近五千名學童所做的調查,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指出,即使在血鉛濃度小於每100毫升2.5毫克(μg/dl)的低劑量暴露環境中,學童的血中鉛濃度仍與學習認知功能呈明顥的負相關。另一個研究則發現,有行為傾差問題的青少年,其骨中鉛濃度明顯高於對照組。而無獨有偶,最近高雄醫學大學職業病科與高雄市衛生局共同進行的調查發現,血中鉛濃度越高的國小學童,在班上成績名次越後面,在此調查中,高雄市學童的血中鉛平均值為5.5μg/dl,而此研究結果與辛辛那提的研究相似,發現鉛毒的危害似乎特別會影響學童的語文讀寫能力、及記憶性學科的表現。

  在美國、澳洲、及歐洲等地,兒童鉛中毒是近三十年來極受到重視的公共衛生議題,然而此問題的發現卻早在百年之前。第一個疑似鉛中毒的兒童個案於1890年由澳洲的小兒科醫師Turner所報告,當初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沒有職業暴露的幼兒會有嚴重的鉛中毒現象?經過十多年的調查,Gibson醫師在1904年明確的指出,窗台及室內牆壁剝落的油漆屑為主要的污染來源,而幼兒把沾著泥土灰塵的手指放入嘴中吮食,則是暴露的主要途徑。藉著因果關係的確立及診斷技術的進步,診斷為鉛中毒的兒童個案越來越多。在一群小兒科醫師的強力推動下,澳洲政府於1922年立法,限制含鉛油漆的使用,而其他國家(如法國、英國、瑞典等)也在二十世紀前期相繼立法,限制含鉛油漆製造及使用。然而在美國,含鉛量極高的油漆卻仍被大量販售,一直到1970年初期才開始受到聯邦政府的立法管制。而更嚴重的是,美國的石油公司從1923年開始在汽油中加入四乙基鉛作為引擎的防震劑,從此,大量的鉛塵隨著車輛廢氣釋入大氣,沈積在市區的土壤中,帶來至今仍無法解決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早在1920年代,醫學界人士對鉛的神經毒性即有警覺。在含鉛汽油上市的翌年(即1924年),位於紐約附近的汽油廠內,就曾發生集體鉛中毒事件,一夕間奪走五條人命,並造成三十幾名工人嚴重中毒,紐約時報大幅報導此事件而引起大眾的關切。1925年美國國會召開一連串的公聽會,延請專家學者討論汽油加鉛可能帶來的公害問題,及取代鉛的替代方案,在這期間含鉛汽油曾被全面禁產。二十世紀前期正值美國邁入高度工業化之時,這場辯論很快就造成火藥味十足的對立,反對者強調大量使用鉛可能帶來的威脅,要求企業界正視公共衛生問題,而以石化業及汽車工業為首的業界人士則宣稱,含鉛汽油是多年研究下的產品,少量的鉛不足為害,而石油與汽車工業關乎美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云云(許多論點像極了台灣今天對核電政策的辯論)。在歷經長達一年的激辯後,由於反對者無法提出有力的證據來證實含鉛汽油的慢性毒害,美國國會最後裁定含鉛汽油的合法性。

一直到1966年美國才開始進行兒童血中鉛的社區篩檢,自1970年代中期環保署才開始管制汽油中的鉛含量,當時美國國人的平均血鉛濃度高達16μg/dl,而幼童血鉛濃度高於40μg/dl才叫暴露偏高。至1980年代末期美國政府終於全面禁止使用含鉛汽油,到1990年時美國平均血鉛濃度降至2μg/dl左右,顯示含鉛汽油確為重要的污染源。

  台灣自1980年代也開始淘汰含鉛汽油,但早期從汽車廢氣中排放出來的鉛塵,卻仍存在於環境中,對喜歡玩土或在地上爬行的幼兒尤其是個潛在的威脅。美國環保署曾花費大筆資金,想要將市區中鉛含量過高的表土移除,後來發現花費實在太大而作罷。台灣過去幾個調查曾發現,廢棄的鉛蓄電池工廠附近的幼稚園學童血鉛偏高,顯示除了汽油外,工廠長年排放的廢氣可能也嚴重污染附近社區。另外,部份中藥及玩具表面的漆,也曾發現含有高濃度的鉛。

近年來的研究除了不斷發現低濃度鉛暴露對身體所造成的多種危害外(包括高血壓、生殖系統問題、智能發展障礙等),也發現骨中鉛是個潛在的重要危害。由於鉛一旦進入人體後,90%以上會堆蓄在骨骼系統中,半衰期可常達十至二十年以上。當骨骼代謝發生變化時﹐如懷孕、哺乳、或老化所伴隨的骨質流失,骨中的鉛將釋放出來,成為來自身體內部的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