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亞洲婦產科立體超音波醫學會側記
婦產科 張峰銘教授
第二屆亞洲婦產科立體超音波醫學會(The Second Asian Congress on 3D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經壹年多的籌備後,於公元2000年9月23~24日兩天,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盛大展開。近三百位國內外婦產科菁英出席該會,互相切磋學習立體超音波在婦產科的最新發展。
亞洲婦產科立體超音波醫學會乃為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性醫學大會,第一屆大會1998年在韓國漢城舉行。本次大會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婦產部主辦,並由本人忝任大會主席。回顧歷史,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婦產部是全世界最早將立體超音波應用在婦產科的單位之一,無論是研究發展或是臨床應用,在婦產科立體超音波上略有成績。於是第一屆亞洲婦產科立體超音波醫學會的大會末了,各參與會員皆共同推舉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婦產部為第二屆大會的主辦單位,讓此種國際性醫學大會得以在僻處南台灣的國立成功大學舉行。
此次大會邀請來自台灣、日本、韓國、德國以及新加坡等國,數十位在婦產科立體超音波方面頗有研究的資深或新銳醫師,進行專題演講。報名參與的人員來自全亞歐洲十個國家。總參與人數將近三百人,可說是近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婦產部的盛事之一。
一般大眾對於「立體超音波」應不陌生,但是認知多停留在:產前可以合成出寶寶的面容及身體外型,此乃相當商業化的應用方式,殊不知立體超音波的應用極為寬廣,且潛力無窮。在產前檢查方面,胎兒一些指數正常值的建立,或者是先天性異常、畸形的診斷,立體超音波不但可以提高正確診斷率,更能評估不正常的嚴重度,也能比傳統的超音波更早期診斷出一些先天性不正常,如此便可對於後續的治療方式,提供更恰當資訊。
在婦科方面,立體超音波可以較傳統超音波正確估量出腫瘤大小,又少了電腦斷層掃瞄,有放射線暴露的顧慮,也比核磁共振掃瞄方便快速且便宜。如果是惡性腫瘤,腫瘤大小與影響的範圍對預後的影響深遠,於是如能精確估算,對預後的評估將有很大的助益。立體超音波也能在手術前更精確地定位腫瘤位置,於是提供術前更明確的手術計畫。另外,目前也有研究顯示出立體超音波,可以幫助卵巢癌的早期診斷。
在生殖內分泌科的範疇中,立體超音波可以更清楚診斷出一些生殖器官的先天性異常,或者配合上都普勒效應的應用,去評估卵巢功能,對於後續的治療計畫亦可提供相當有價值的資訊。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在立體超音波的研究發展上有相當的成就。本次大會中,便有張炯心、許耿福、潘咸安以及吳孟興四位醫師,就產科、婦科、生殖內分泌科三方面,分別發表演說。
會中各國學者分別提出立體超音波的最新進展,不勝枚舉。來自日本東京的竹內久彌
(Prof. H. Takeuchi) 教授,提出了立體超音波在懷孕早期(七至十二週)的奧秘;例如,八週時可見胎兒身體的全貌、九至十週可重建並合成出「無腦兒」的異常頭部結構;另外在測量胎兒後頸厚度的應用上,則是協助診斷唐氏症的重要指標。
日本東京大學(University of Tokyo)的H. Mastsumi醫師,發表對子宮黏膜小肌瘤的研究,報告指出手術中已證實立體超音波所呈現出的子宮黏膜下肌瘤的位置、程度、大小及數量,與實際相差無幾。
來自韓國漢城大學醫學院(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的Shin
Yong Moon教授,以婦科腫瘤學的觀點看,3D超音波有益於子宮頸癌、卵巢癌等腫瘤的診斷及預測預後狀況。可以預期的是,3D超音波在未來幾年內,將被廣泛應用,病人也將為此一新科技獲益。
德國法蘭克福的Prof. E. Merz教授表示,3D超音波在傳統2D超音波中,已經發展成一個有用的附加程序;在診斷上的功能,不但可用於人體正常發育,也被用於胎兒畸型及連體雙胞胎的診斷。
日本東京大學Kazunori Baba博士預測,隨著技術發展與電腦效能的改進,解析度與換頁率(frame
rates)的障礙將被克服,「即時3D超音波」影像,未來將得以實現,而高解析度的即時3D超音波影像,未來將在胎兒醫學上,帶給醫界新的策略方法。
克羅埃西亞(Croatia)札格拉布大學婦產科教授Prof. A.
Kurjak,則是提出立體超音波的應用,在人類早期胚胎發育及子宮胎盤血流的一系列變化,研究也顯示,3D超音波,能更精確的診斷出胎兒先天性心臟缺陷,以及觀察胎兒骨骼發育的情形。
透過此次全亞洲性的醫學大會,互相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相信能夠增進立體超音波在婦產科臨床上更寬廣、有效的應用。在此特別感謝行政院國科會與成大研發處以及中超學會之補助,使大會得以順利進行。最後特別感謝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婦產部全體同仁的精誠團結與全力以赴,使這次跨國性與跨洲性的醫學大會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