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訊 1999.10卷 第三期
![成大醫訊 1999.10卷 第三期](/var/file/15/1015/pictures/213/m/mczh-tw400x400_large72961_653000512878.png)
成大醫學中心通訊八十八年第三期
(出刊八十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ral and Chlamydial Infections.
第三屆國際臨床病毒研討會 致詞
院長 王乃三
Mr. Chairman, President Wu, Professor Ho, Professor Hsiung, distinguished guests from the States, Canada, Hong Kong, ladies and gentleman:
The College of Medicin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is most pleased and honored to hos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ral and Chlamydial infections.
This symposium is most timely following a year of endemic of Enterovirus 7l in Taiwan. This endemic has provoked a wide spread alarm, close to panic, to many parents in Taiwan, when several children died in succession. This endemic has also challenged us, the medical profession, anew and profoundly, on many questions about viral diseases, including th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hen the endemic broke out, we were well prepared. Drs. JR Wang and CC Liu from our institute were among the first in Taiwan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Enterovirus 7l. For this we have to thank deeply professor Ho, professor Hsiung, and most of all NHRI under the direction of president Wu, to have supported and guided us to build up a modern laboratory of viral studies. Indee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viral diseases in many centers in Taiwan are all indebted to the effort and support of NHRI.
This symposium is also most appropriate, or even needed. Many experts in the world have accumulated an enormous amount of knowledge on Enterovirus, Influenza, Dengue, AIDS, Chlamydia, and many other types of virus and bacteria, and yet we are still humbled, because we still can not answer many questions on viral diseases, including their treatments. Only by working together, we can solve the formidable problems of viral infections.
On behalf of College of Medicine, NCKU, I extend the warmest welcome to all our guests from Taiwan and abroad, and thank NHRI,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Ministry of Health,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making this symposium possible. Finally, we wish you every success in this symposium and a very pleasant stay in Tainan.
(March 12, 1999在成大醫學中心)
院務報導
醫學院
八十八年三月份院務會議扼要
- 醫學院三月份院務會議通過王乃三院長之續任案。
- 醫學中心地面停車場車輛進出管理辦法實行細則,請各單位依規定配合辦理俾利有效管理校園停車事宜。
醫學中心地面停車場車輛進出管理辦法
實行細則
88.3.11醫學院院務會議通過
- 廠商車輛一律禁止進入院區,除非載有重物須要卸貨者。
- 院內各單位若有訪客或因洽公需要,蒞院時需提示本院、系或學科事先給予之該日有效之臨時通行證,或預先知會小東路警衛室方可進入院區。
- 校部老師因教學需要,須較長時間到本院授課,請由各系所科事先簽報向總務分處提出代為申請,於授課期間核發車輛感應卡並於事畢後收回。
- 校部教職員工至本院區洽公,由警衛室給予憑證停放。
- 已持有附設醫院地下停車場車位者不得申請車輛感應卡。
- 同仁取得車輛感應卡者不得轉借他人使用,否則一經查獲,將予沒收並不准予重新申請。
- 本實行細則經醫學院院務會議通過後實施,修訂時亦同。
(周碧玉)
醫 院
八十八年二月院務會議摘要
院長報告
1.前工務室黃慶連主任已於二月一日屆齡退休,今天特別勞駕黃前主任到會中接受頒獎,本人代表院方頒發『懋績宏遠』紀念獎牌,感謝黃前主任這十多年來對本院的貢獻。
2.二月十一日(星期四)下午五時三十分假成杏廳舉辦本院望年聯歡晚會,會中奇美醫院梁安億院長特別帶領該院曼陀鈴樂團前來義演,而本人亦會對平日默默無聞及真正表現良好人員公開褒揚給予獎金獎勵,希望大家熱烈參與。
3.為增進營收及建立良好公共關係,將就本院健檢病房軟體設備裝璜更新,除提供更舒適健檢環境外並可作為南部地區VIP及各級機關學校一級主管健檢之用,預定今年三月一日正式啟用。
4.本院正積極接洽負責實習醫師及住院醫師教材編輯、主導教學訓練計劃之專人,主要是專門負責內、外、兒、婦科這四科的人才,學校方面亦同意以教職聘任,目前已將這個訊息透過北美台灣人醫師協會及校友會協助接洽適當人選,大家亦可提供人選,國內如有適當人才亦可提出,希望此案在今年十二月底前能實施。
楊副院長報告
1.春節期間各科住院病患減少,為方便住院醫師及護理人員返鄉過節,部分病房將實施關閉,並將病人暫時集中於同一病房。惟急診人力仍須維持且不得拒收病人。
陳副院長報告:
1.有關醫院評鑑之相關事宜,茲代賴副院長報告如下:
(1)醫院評鑑預定在三月初舉行,確實日期賴副院長會事先通知,在通知之前會進行本院第二次模擬測試。
(2)賴副院長特別感謝各科部在第一次模擬測試中的努力及協助,但請各科主管、主治醫師對病歷書寫能多費心督導,院方將召集企劃室及內、外科資深醫師進行二次病歷抽查。
(3)奉院長在第二次評鑑準備會議指示,有病患住院較久之科部,希望以後能每週召開一次出院會議並作成紀錄以利於評鑑。
(4)各科部簡介請各科部於二月底前送視聽中心許主任處理。
趙副院長報告:
1.各單位女性員工的產前假一定要在產前休完,不能挪到產後使用。
2.春節期間各科部值班、留守人員要堅守崗位,不得擅離職守。
3.新修正「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公務員人員休假改進措施」之旅遊補助辦法即將發到各單位,新修正內容與過去有所不同,各單位人員提出申請時請多加留意。
4.各單位報名參加本校進修推廣部「管理藝術學分班」人數相當,惟參加人員以不影響單位人力調配方可,且參加者均須自費,院方不予補助,亦不給予公假。
王院長報告
1.感謝各位過去一年的支持,祝各位新年快樂。
總務室報告
1.本校八十八年春節團拜日期:八十八年二月十二日(星期五)上午九時假本校光復區中正堂舉行。
八十八年三月院務會議摘要
院長報告:
本院醫院評鑑確定於三月十七日全天,各單位已進行多次預評,惟仍希望各科部就病歷部分再行加強,以爭取更好的成績。
院八十八年度預算目前雖已執行逾百分之五十,惟依現行規定,當年度預算執行未達百分之九十之單位主管會受處分。因此尚未執行目標的科部請儘早提出申請。
楊副院長報告:
農曆新年假期期間,特別感謝醫療科部、護理部及行政單位值班人員的辛勞,尤其是急診室及加護病房的同仁比平常工作更加重,在此敬表謝意。
本人暨醫事室、會計室、企劃室、資材室主管於過年後已陸續到各科部座談並檢討營運狀況,部分科部所反映的意見,院方會加以考量解決。尚有部分未前往,皆會陸續排定座談時間,希望大家踴躍提出意見。
賴副院長報告:
1.有關評鑑事宜,以下事宜請加強並配合:
據瞭解審查委員有廿五、六位連同隨行人員約四十位,本院陪同人員人選已請企劃室協調有關單位派員,至於審查委員的名單及行程亦在進一步密切掌握。
評鑑前二天請企劃室及相關單位預做模擬,評鑑當天的概略行程除包括上午在第三講堂由院長介紹各科主管及陪同訪問人員外,並由院長報告院務及上次評鑑改進情形,接著進行約三小時實地評鑑(企劃室已分配十二組陪同),病歷室亦請多加留意,中午於地下一樓餐廳用餐,下午於五樓會議室召開檢討會。
此外,行政、教育部分已進行二次預評,下週將就病歷部分預評,請各科主管轉告同仁多留意病歷填寫、簽章及加註意見。而評鑑前二天起急診室內科及小兒科看診亦請多加疏通勿讓病患滯留太久。
另已請企劃室安排評鑑當日午餐後在醫學院四樓由審查委員與本院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及見習醫師進行簡單座談,請人數較多的科部派三至四位;人數較少科部派一至二位參加座談並請與會人員注意服裝儀容。
2. 慈濟醫院前請本院代招訓住院醫師乙案,已請人事室發函各科部調查用人需要量,但最近又接獲慈濟醫院通知,希望這批代招代 訓住院醫師及早至其大林分院服務,因此請各科甄選住院醫師時多加留意
3. 住院醫師第二次招考已請人事室刊登廣告,對於甄選時間會聽取各科部意見。
4. 醫界聯盟舉辦最後一次臨床藥物實驗研習會,日期訂在三月十九、廿日兩天,地點在醫學院第三、第四講堂。
5.國家衛生研究院(NHRI)擬提供本院年輕同仁攻讀PHD及出國進修的機會,惟只能領取該院的薪資而不能再支領其他薪資,有關事項已請企劃室函轉各科部知照。
陳副院長報告:
1.為提昇工務室服務品質,工務室水電、空調及儀器組合併為機電組,機電組組長票選,感謝各科室主管幫忙圈選,票選結果將做為晉用參考依據。
趙副院長報告:
依最新修正規定,公務人員可以有陪產假二天,惟每次須申請半日(含)以上,於分娩日前後三天均可申請,逢例假日得以順延,申請對象僅限配偶。
各單位申請出差請提前申請,另台中(含)以南只能申請差假一天。
各單位申請加班請依『人事服務手冊』七十五至七十七頁規定辦理,平常日加班請勿超過四小時,除非是不可分割的醫療業務。
(醫院秘書室)
系部動態
職治系
1.本系系學會將在五月一日至五月七日在成大校園舉行為期一週的職能治療週活動,內容包括靜態展示、演講、電影會,並于五月一日與蘆葦啟智中心的小朋友舉辦交流活動,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2.狂賀!本系喜事連連,徐永玟老師覓得一夫婿,於88年2月21日共結連理,衷心祝福他們鷥鳳合鳴,永結同心。
3.恭禧本系新任助理教授,吳明宜博士於二月到職任教。吳博士專長為職業復健和社會心理調適,使成大職能治療學系教學陣容更完備堅強,並帶來新的朝氣活力。
4.謝𣇷慧老師已於一月底離職,雖然本系同仁皆表惋惜,但是更高興謝老師能赴美和生團聚。祝福他們事事順利,飛黃騰達。
(吳明宜)
醫技系
本系新聘黃溫雅老師已於本年二月報到,研究室電話號碼是5767,5768。
恭喜本系葉才明主任榮獲醫學院年度最佳基礎醫學論文獎。
成大醫學中心、病理部與本系舉辦之第三屆國際臨床病毒研討會,訂於三月十二、十三日假醫學院第二、第三講堂舉行,並邀請病毒學耆熊菊貞教授等十九位國際知名學者臨演講。
(鄭淑貞)
護理系
1. 本系第一屆碩士班將88學年度開始招生,歡迎有志和我們一起在這充滿『關懷』的環境裡共同實踐『同感、尊重、敬業、愛人』的護理同仁,踴躍報名考試,考試內容及相關事項請參考本校招生簡章或上網查詢:http:www.nursing.ncku.edu.
2. 本本學期聘任成大醫院64位優良護理師擔任本系兼任護理臨床教師,協助高年級同學臨床實習指導教師,藉此篇幅致謝。
3. 為協助護一同學對自我生命的省思及學習規劃大學生活、認識護理的本質,本系特於3/6舉行為時一天的『大一生活輔導營』,運用各種活動的進行,協助大一同學即早做好大學生之生涯規劃。
4. 為加強癌症兒童照護體系人員之團隊合作,本系特於3/13上午8:30~12:00與成大醫院小兒科、成大醫院護理部合辦『兒童癌症醫護團隊合作』研討會,地點於成大醫學院第一講堂。
5. 本系為慶祝護士節與本學系成立十週年系慶,將於3/20~4/27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活動內容如下,歡迎蒞臨指教。
十週年系慶系列活動
3/20~4/23(系館):系史展覽
3/20(成杏廳):加冠典禮
4/13(第四講堂):“護理人員的獨特功能研討會”
與台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合辦
4/17(成杏廳):“流淚澆灌、歡笑收割”
護理學系10週年系慶紀念研討會
4/19~4/22(醫學院系館):護理週
賀
邱飄逸同學通過陽明大學臨床護研所甄試。
88年系學會會長 林佩宇同學高票當選。
護四25名同學通過87年護士專技考試。
本系李引玉老師、82級系友郭貞君(現服務成大醫院)榮獲88年台南市護理師公會績優護理人員。(陳桂娥)
行為醫學所
1.本所研究生論文研究,研二部分已於三月二十二日與二十五日兩天舉行進度報告,由研究生報告其論文進行的情況、所遭遇的困 難及可能的解決辦法,師長和同學們也積極給予意見與建議。目前研二同學們大多已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初步的資料分析,包括:在台南監獄進行的反社會人格相關研究;在成大醫院婦產科進行的依附理論與婦女憂鬱、焦慮的關係研究;在成大醫院、南市醫、彰基、三總等醫院進行的酒癮治療研究;在高縣阿蓮鄉進行的鄉間婦女停經與憂鬱的研究;在成大醫院泌尿科進行的不孕症男性就醫的心理反應研究;在成大醫院外科進行的乳癌婦女求醫行為研究;在成大、三總等醫院進行的大腦腦蓋、胼胝體、小腦蚓體在溝通障礙兒童的認知功能的角色研究;在成大醫院家醫科與精神科所進行的敵意特質與心血管反應性相關性研究、以神經質預測精神心理障礙及其與自律神經功能的關係研究;在台南地區的國、高中進行的校園暴力與兒童性侵害研究;以及用質性方法進行的台灣臨床心理師專業化過程的分析與精神科的醫病關係與語言溝通研究。
2.本所研一同學也已於三月八日繳交指導教授同意書與論文題目,包括:犯罪行為的類型分析研究;兒童期品行疾患與性犯罪、物質濫用的關係研究;菸癮、酒癮的治療歷程研究;母親情緒、兒童氣質等對兒童情緒適應影響的研究;Y世代親子關係研究;未成年懷孕生育少女的情緒與社會支持、社會需求調查研究;癲癇兒童的神經心理特性研究;新婚夫妻的婚姻生活調適研究;渥在默氏症失智症患者功能覺知量表的建立;女性從事美容手術的相關研究等。本所預計在八月底舉行研一學生的第一次進度報告。
3.為了讓研究生學習不同學者的思維、為學態度及人文情懷,本所這學期繼續邀請校內外學者來進行專題演講,目前已排定的專題演講場次如下:
(1)三月十九日已邀請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所所長陳為堅教授演講人格特質的雙胞胎研究。陳教授是哈佛大學的流行病學博士,是莊明哲院士的高徒,專攻遺傳流行病學與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當天他介紹他以國中生雙胞胎為對象所進行的精神分裂病性人格研究,以及他所發展出的國內第一套可有效分辨國中生雙胞胎為同卵或異卵的檢查量表。
(2)Likert scale 在行為科學、社會科學、甚至醫學的研究上均廣受運用,四月二日本所邀請台大心理系翁儷禎副教授前來演溝“Likert scale的測量”,她將告訴我們如何正確的使用它,以及它可能蘊藏的陷阱。時間:下午1:30—3:20;地點:603教室。
(3)腦影像是當今探索腦功能的新科技,本所邀請成大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姚維仁副教授,於四月十六日演講“Functional Brain Imaging”。姚主任曾於1993年前往美國UCLA的PET Center(正子電腦斷層掃瞄中心)進修這項新技術,透過他演講的引導,將使我們進入此領域,探索人腦的奧秘。時間:下午1:30—3:20;地點:603教室。
(4)星期天晚上睡不著,而星期一上午上班時出現憂鬱情緒,是許多現代人週而復始的夢魘,四月二十三日本所邀請紐約市立大學的實驗認知與臨床心理學博士楊建銘,演講“Sunday night insomnia & Monday morning blue – the effect of a delayed weekend sleep pattern on sleep & daytime functioning”。楊博士曾任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的心理系兼任講師,目前在美國紐約Lutheran Medical Center的Sunset Park Mental Health Center擔任全職的臨床心理實習。他的專長為失眠的行為治療、睡眠與睡眠異常及臨床神經心理學。時間:下午1:30—3:20;地點:603教室。
(5)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衛生系,專攻母子心理衛生的小兒心理學家韓純心博士將於四月二十三日,應本所之邀演講”the psychosocial well-being of children born by homologous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their mothers”。利用人工生殖高科技所出生的嬰兒,在發展上與一般嬰兒有何差異?歡迎前來一起關心這項心理學的熱門研究主題。時間:3:30—5:20;地點:603教室。
(6)曾在國內各大學擔任兼任輔導老師及團體帶領人,目前是台東師範學院初教系助理教授的林維能博士,四月三十日將演講”Forgiveness as An Intervention for Late Adolescents with Insecure Attachment in Taiwan”。林博士是在Wisconsin-Madison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主修是人類發展學,副修諮商心理學與學校心理學。這次演講他將探討親子關係的改善技巧;他曾針對與父母有不安全依附關係的大學生,進行為期12週的寬恕團體輔導,以及八週的團體後追蹤,結果發現寬恕治療對大學生改善與父母的不安全依附關係有明顯的幫助。時間:下午1:30—3:20;地點:603教室。
(7)台大心理系姚開屏副教授將於五月七日前來演講“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測量”。生活品質已成為現代醫療照顧的目標,而生活品質的評估亦成為現代醫療照顧品質的評鑑指標,尤其在慢性病的照顧上,生活品質的測量與其影響因素已成為熱門研究主題。時間:下午1:30—3:20;地點:603教室。
(8)本院小兒科主任林秀娟教授是一位傑出的女性學者、良醫、優良教師及女性主管。五月二十一日她應本所之邀講述她在追尋愛情與事業的抉擇與整合;在扮演女醫師、女主管及傑出女性多重角色的心路歷程,歡迎前來共享她豐富的智慧與人生體驗。題目是“我的愛,我的抉擇—一位傑出女教授醫師的心路歷程”。時間:1:30—3:20;地點:603教室。
(9)五月二十五日台大醫院精神科林信男教授,將南下演講“我的精神醫學之路”。林醫師曾經借調成醫擔任副院長與精神科主任,後因視網膜手術而不便南北奔波,故返回台大任教。雖是短暫的工作期間,他的明理與為公無私的作風,令人深為懷念。此外,林教授對台灣的關懷與對台灣精神醫療照顧與品質的提昇皆是篳路籃簍的開拓者,他的心路歷程,我們希望更能承先啟後與薪火相傳,接下這份照顧人類心理與精神的使命。時間:3:30—5:20;地點:305教室。
(10)五月二十八日我們與基礎醫學研究所共同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陽明大學副校長曾志朗教授再度蒞校演講,曾教授是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曾擔任國際上語言學、心理學及認知科學主要期刊的編輯委員。他在1994年入選為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的委員,這個學術組織主導了目前國際上的認知科學的研究,其委員只從全世界挑選三十位的認知心理學者,能入選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耀;同年曾教授也入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這次他將一連演講兩場,上午9:30—11:00他將講述他一生學術生涯追尋的心路歷程,題目是“走進心理必須從頭說起”,地點在603教室。而中午12:10—1:20在第三講堂則將為全醫學院師生演講“世紀之婚—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的天作之合”。
(11)專長在生理心理學領域的台大心理系梁庚辰教授,六月四日將來本院演講“Differential Roles of Limbic Structures in Acquisition, Consalidation and Retrieval of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時間:2:30--4:20;地點:603教室。
(12)本院公衛科主任陳美霞教授將於六月十一日演講“我的學術生涯的追尋”。陳教授平日最強調批判性,最近的熱門話題—代理孕母,她便在報上引燃了一場筆戰。想看看陳老師感性的另一面嗎?這場演講精采可期。時間:下午1:30—3:20,地點在603教室。 (鄭金朋)
演講預告
醫學院演講
演 講 題 目 |
日期 |
時 間 |
演講者 |
服務單位職稱 |
演講地點 |
主辦單位 |
成大護理系10週年系慶紀念研討會 |
4/17 |
9:00~17:00 |
|
|
成杏廳 |
護理學系 |
護理的省思-如何培養新世紀的護理尖兵 |
9:00~9:50 |
趙可式老師 黃美智老師 |
|
|||
護理的深耕-成大護理系與碩士班的籌設理念與規劃(加入十年回顧) |
9:50~10:40 |
|
|
|
|
|
Panel discussion |
|
10:50~11:45 |
|
|
|
|
總結 |
|
11:45~12:00 |
|
|
|
|
慶祝十週年系慶及茶會 |
|
12:00~14:00 |
|
|
|
|
護理之路體認- 我在臨床工作經驗的所感所想
2.在護理領域走出和走入的心得 |
14:00~15:00 |
陳秀芬 鄭宛宜 |
|
|
|
|
護理生涯的滋長- 我在進修深造歷程的收穫與展望
2.在結合藝術治療之後的護理經驗 |
15:00~16:00 |
陳芷如或林季宜 倪傳芬 |
|
|
||
Panel disscussion |
|
16:15~16:45 |
|
|
|
|
總結 |
|
16:45~17:00 |
|
|
|
|
護理人員的獨特功能研討會 |
4/13 |
8:20~16:30 |
第四講堂 |
護理系 |
||
報到 |
|
8:20~8:50 |
|
|
|
|
致歡迎詞 研討會簡介 |
|
8:50~9:10 |
郭春花理事長 陳清惠主任 楊月嬌主任 |
|||
觸動生命的手-護理之美 |
|
9:10~10:30 |
李茂雄教授 |
|
|
|
休息(茶點) |
|
10:30~10:45 |
|
|
|
|
化片刻為永恒的奇蹟-全人護理的展望 |
10:45~12:00 |
陳清惠主任 |
|
|
||
生命潛能的開發-想像療法 |
|
13:30~14:30 |
趙可式副教授 |
|
|
|
人生的拼圖-緬懷治療 |
|
14:45~16:00 |
趙可式副教授 |
|
|
|
綜合討論 |
|
16:00~16:30 |
李茂雄教授 郭春花理事長 陳清惠主任 楊月嬌主任 趙可式副教授 |
|||
講員簡介(按主講課程先後順序排列): 郭春花理事長-台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理事長 省立台南醫院護理科主任 李茂雄教授-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工業管理研究所教授 陳清惠主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主任 趙可式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 台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安寧療護顧問 楊月嬌主任-國立成功大學醫院附設醫院護理部主任 |
演 講 題 目 |
日期 |
時 間 |
演講者 |
服務單位職稱 |
演講地點 |
主辦單位 |
重症照護再教育 |
4/11 |
8:00~17:00 |
第四講堂 |
麻醉部 |
||
座長致詞 |
|
8:25~8:30 |
蔡玉娟 |
|
|
|
Basic concept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
8:30~9:20 |
李 琳 |
|
|
|
|
Post-operative ventilatory support & weaning strategies |
9:20~10:10 |
唐高駿 |
|
|
|
|
Incompatibility with ventilator in the critically-ill patients |
10:30~11:10 |
侯清正 |
|
|
|
|
Practice guideline for sedation in ICU |
11:10~11:50 |
陳宗鷹 |
|
|
|
|
The use of NMBA in ICU patients |
|
13:30~14:10 |
蔡勝國 |
|
|
|
Differential lung ventilation |
|
14:10~14:50 |
賈元一 |
|
|
|
Ventilatory support for patients with ARDS |
15:10~16:00 |
薛尊仁 |
|
|
|
|
Demonstration & workshop |
|
|
|
|
|
|
人格特質的雙胞胎研究 |
3/19 |
13:30~15:30 |
陳為堅 |
|
603 |
行醫所 |
研二論文進度報告 |
3/22 |
8:00~12:00 |
研二研究生 |
603 |
行醫所 |
|
研二論文進度報告 |
3/26 |
13:00~19:00 |
研二研究生 |
603 |
行醫所 |
|
Likert Scale的測量 |
4/2 |
13:30~15:30 |
翁儷禛 |
台大心理系 教授 |
603 |
行醫所 |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
4/16 |
13:30~15:30 |
姚維仁 |
成大核子醫學科 主任副教授 |
603 |
行醫所 |
Sunday night insomnia & Monday morning blue-The effect of a delayed weeked sleep pattern on sleep & daytime functioning |
4/23 |
13:30~15:30 |
楊建銘 |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博士 |
603 |
行醫所 |
Forgiveness as An Intervention for Late Adolescents with Insecure Attachment in Taiwan |
4/30 |
13:30~15:30 |
林維能 |
台東師範學院初教系助理教授 |
603 |
行醫所 |
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最新進展 |
4/18 |
9:00~17:00 |
王志堯 |
成大醫學院 副教授 |
第三講堂 |
小兒科 |
預防醫學實例研討:恒春地區洋蔥採收工人 |
3/25 |
14:00 |
何啟功 |
高醫職防治中心主任 |
601 |
環醫所 |
角膜潰瘍 |
|
|
|
|
|
|
懸浮微粒之量測及其健康效應 |
4/1 |
14:00 |
王秋森 |
台大公衛學院院長 |
601 |
環醫所 |
Trichotillomania |
4/7 |
8:00~9:00 |
李淑芬 |
成醫住院醫師 |
門診討論室 |
皮膚部 |
Erythkeratoderma variabilis |
4/21 |
8:00~9:00 |
劉麗琳 |
成醫住院醫師 |
門診討論室 |
皮膚部 |
皮質類固醇外用劑對表皮之作用 |
4/28 |
8:00~9:00 |
許漢銘 |
成醫主治醫師 |
門診討論室 |
皮膚部 |
超音波在耳鼻喉之應用 |
4/10 |
7:50 |
姚維仁 |
成大醫院 核醫科主任 |
304教室 |
耳鼻喉部 |
臨床病例討論會 |
4/24 |
7:50 |
徐茂銘 |
台大醫院 耳鼻喉科教授 |
304教室 |
耳鼻喉部 |
全民健康永續經營與修法真義 |
4/28 |
|
楊志良 |
衛生署副署長 |
|
公衛科 |
Surgery of clubfoot |
4/6 |
16:00~18:00 |
郭耿南 |
Rush Medical School Chicago, U.S.A. |
第一講堂 |
骨科部 |
大專體總運動傷害講習 |
4/24 |
8:30~17:30 |
楊俊佑 官大紳 吳重達 陳文毅 林啟禎 程淑敏 |
第一講堂 |
骨科部 |
更正啟示:醫訊Vol.10 No.2 第4版內文“國家衛生院……….劉明煇等教授”,應是劉清泉,誤植為劉明煇,謹此更正。
錦繡園地
成大醫學院十五週年院慶
蘭大弼醫師特別演講
醫二 方楨文譯
很榮幸能在成功大學醫學院十五週年慶祝大會為大家演說。儘管已有許多人說過,我仍要對諸位創立醫學院所付出的努力,和你們所達到的水準,致上我的祝賀之意。
有醫學生在的地方,對我來說就有家的感覺。回想起我自己的醫學生時期,以及在倫敦當住院醫師的時光,如同各位一樣,無論在肉體或精神上都不能有一絲懈怠。然而,做我們心中真正想做的事,那種樂趣和興奮,使得那段歲月成了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我知道除了醫學生之外,成大醫學院也有護理、醫技及其他和醫生緊密結合且不可或缺的學系。我的演講或許會針對醫學生,但事實上也涵蓋了所有醫學院的學生。因為在精神上我們是屬於同一個專業領域的。
另一個使我有回家感受的原因,是我有幸出生在台灣(我是“彰化囝仔”),並且在台灣度過了我快樂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我的父親創立了彰化基督教醫院,來台灣前,母親是位老師。七歲時我就已來過台南,並且見到了新樓醫院的Dr. Maxwell(二世),他的父親是第一位來到台灣的醫師。
據我所知,最早來到台灣的兩位西方醫師分別是一八六五年抵達的Dr. James Maxwell(馬雅各一世)和隔年到來的Dr. Patrick Manson。起先他們都在高雄工作,三年後Dr. James Maxwell搬到了台南,成立了現在的新樓醫院。Dr. Patrick Manson則留在高雄海關服務,照顧海關人員以及商船上水手、商人們的健康。他是一位觀察力敏銳,有研究頭腦的醫師。六年後,他搬到廈門,然後到達香港,為成立香港醫學院貢獻心力。有趣的是,這座Dr. Manson依照他在高雄的經驗成立的學院,其第一屆最優秀的學生正是後來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先生。
一九八五年前,基督教會醫生及海關醫生是台灣西方醫學的傳播者,之後接手了這項使命的則是日本醫生。
過去一百零四年間,西方醫學在台灣的醫師和醫療工作者間開花結果,對拯救生命、減輕痛苦,乃至於醫學研究和國內外的教學工作,都有了極佳的貢獻。
然而,無論過去的科學成就(如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掃描的發明)多麼令人興奮和震驚,醫學最根本的問題仍然存在,那就是--“如何當一個好醫師!”面對需要我們幫助的人,我們該怎麼辦?”我將試著指出幾個答案。
首先,我們可以由歷史得到指引。西元前四百年的希臘,有位有名的醫師,希波克拉底斯,制定了一個誓約,所有的醫師都必須發誓遵守。這篇誓辭強調的是教育、學習、病人的權利、避免傷害、及替病人保密。下面是誓辭的部分節錄:
“無論是什麼階級的家庭,我都會為病人的益處著想,戒除所有會傷害他人及腐化的行為,避免受到男性或女性的誘惑……”
“所有因醫療而看見或聽見有關病人的事應該被視為秘密,並決不洩漏……”
希波克拉底斯的誓約影響了歐洲兩千五百年。
西元五八一到六七三年間,中國醫學之父孫思邈談到了醫師對於病人的職責。其思想和希波克拉底斯誓約在某些方面有異曲同工之處。以下是其中一部份:
“在醫療病人時,一個偉大的醫師應該沉默並堅定。他不能有貪念,對病人仁慈並承諾自己要為病人解除痛苦。不論貴族或平民、貧窮或富有、老叟或少年、美麗或醜陋、敵人或朋友、本地或外鄉人、飽學之士或目不識丁,都要平等的對待。視病人的不幸如同自身的不幸,盡力解除病人的苦痛,不顧日夜、陰晴、飢餓、疲勞等自身的不便。即使潰瘍、膿腫、瘧疾等污穢惡臭,也不能有一絲的反感--醫生是應該被尊敬並且不多嘴的人。自吹自擂並毀謗別的醫師是很不應該的。”
西元一五五六年,明朝龔信寫下一句格言,給被人尊敬的醫師:
“好的醫師心懷仁慈和正義。必須博覽群書,並有高超的醫術。有足夠的醫療方法以應付不同的情況。不去沽名釣譽,而是盡力於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回復將死去的人的健康。這樣偉大的醫師必為世世代代子孫所懷念。”
在十九世紀西方醫學傳入之前,中國就有許多醫學倫理方面的著述。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藥方的保密,和現代醫學分享所有療法成就以及藥方有很大不同,也不像希波克拉底斯誓辭中有提到教導醫學知識的內容。
一九六八年世界醫學組織在瑞士的日內瓦集會,制定了一份進入醫生這個職業所必須遵守的誓辭。以下是其內容:
我誠摯的承諾,將自己一生奉獻給人類
二.我將尊敬並感謝我的老師,這是他們所應得的
三.我將以良心和尊嚴來實行我的專業,視病人的健康為我的第一要務
四.我將盡我所能維護醫學的榮耀和高尚的傳統,視我的同儕如同手足
一九四八年的聯合國常會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起草委員會的主席是羅斯福總統),其第一章就說“人生而自由,擁有尊嚴和人權”並說“人被賦予理性和良知,對每個人應當發揮同胞愛的精神”,宣言包括五十章。
整篇宣言的主旨在於每個人生來就有被尊敬的權利,只要他或她是一個人。這包括獲得健康的權利和一個成功的醫病關係,不論是什麼文化或宗教。大會建議所有的醫學生在畢業時應當要拿到這份宣言。
讓我們回到我們原來的問題:“如何做一個好醫生?”
傳統文化和宗教也是影響這個問題的因素。在東方的中國,講求仁、義和人性的儒家哲學對醫生的行為規範有極大的影響。而在西方,強調愛神及愛你的鄰居如同愛你自己的基督教文化則擁有相當的影響力。
你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我寫了一封信向我一位住在蘇格蘭的醫生朋友詢問她的意見。她的回信如下:
“要做一位好醫生,必須要先成為社會的好公民:具備仁慈、耐心、不厭倦與人相處、克制和謙恭。和其他人不同的,他還需要
對人身體的知識、
專業領域中研發成果的最新資訊、
和同一領域醫師的互相接觸、
技巧、判斷力、忠實和自信、
最重要的是能負擔日夜不停的辛勤工作。”
我確信你們都會同意她的看法。雖然她提到“專業領域中研發成果的最新知識”,但我必須指出的是她所提到的人格特質。目前的醫學把重點放在如何利用科學儀器來作診斷和治療,醫院中充斥著先進的科學儀器:斷層和核磁共振掃描、顯微手術、分子生物學的尖端技術以及臨床上五花八門的各種檢驗。這是正確而且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們可能忘記了醫學人性的一面。而這正是我所要強調的:
機械不懂什麼叫仁慈,放射線無法表現同情。
一百年前Rev. Campbell Moody(梅監霧)牧師在彰化看到了為處理四面八方湧來的病人而焦頭爛額的醫師。他寫下了:「耐心和仁慈是沒有儀器可以比得上的。」他當然了解儀器的重要,但對他來說“仁慈”才是最重要的!
在臨床醫學上,我認為現在的重心太偏向以科學方式來檢查病人,以致於我們忘記,或者說是遺漏了用最基礎的方式檢查病人。“將你的病人從頭到腳檢查一遍,否則可能錯過診斷和檢查的重要訊息”,這是我還是醫學生時我的一位老師告訴我的。我相信這句話今天一樣有效,所以我把它告訴你們。
所以,當檢查病人時,一位醫生到底要具備如何的特質呢?
一.我放在第一位的是憐憫和同情。也就是別人受苦時的那種人溺己溺的精神,以及想要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的強烈慾望。聖經上耶穌所說異鄉旅行者的故事(好心的撒瑪利亞人)正可描繪出這樣的畫面。有名被搶且打得奄奄一息的人倒在路邊,路過的同鄉卻視若無睹,反而是一位異鄉人停下來照顧他。
二.仁慈,一位台灣醫生告訴我他將病人視為朋友,而朋友有困難他當然會伸出援手,這就是仁慈的具體表現。
三.耐心,這是最難學到的。醫生有時需要承擔巨大的壓力。耐心的意義也有包容的意思。
四.醫生必須願意聽病人訴說,同時也應該把病狀和治療方法解釋給病患聽。如此一來,病患才不會感到混亂或挫折。
五.即使病患沒有高深的教育,也要將他當作一個“人”來尊重。畢竟你也沒辦法回答他所有的問題。
知識造成的自負是醫生態度上最大的弱點,如“醫生最懂”、“醫生決定一切”、“病人不需要知道這麼多”。我們醫生應該以人道精神來對待患者。
面對突發的狀況時,冷靜、鎮定是必須的。假設病人突然惡化,該怎麼辦?即使再大的壓力下醫生也必須要冷靜。大多數的醫生都必須嘗試後才能掌握它,這是十分寶貴的特質。
最後,我朋友在信上提到一個醫生應該要“對其他人感興趣”,這通常是社交的行為,但對有特殊需要的人們來說,這就是“人道主義”。韋伯氏字典對“人道主義”的定義是“十分關心或幫助改善人類全體的福祉和快樂”。
以下是幾件在台灣的人道工作:
一.日據時期有許多的鴉片煙癮者,杜聰明教授特別幫助這類患者。一九零零年有十六萬九千人有鴉片煙癮,是總人口數的6.3%。一九四二年還有六千人,到了一九四五年則完全消失
二.在戰爭後,有許多原住民感染肺結核,一位謝緯醫師於是在埔里建立了一間專門的醫院負責治療肺結核,他自己除了在醫院中看診外也做出外診療。他又在二林鄉成立了診所,專門治療彰化縣沿海缺乏醫療的居民。由於過度的工作和勞累,他在駕車前往二林診所的途中睡著了而喪命於車禍,把生命貢獻給了這些居民。
三.花蓮的門諾基督教醫院在一九四八年成立,並提供當地原住民醫療服務。
四.慈濟醫院及醫學院的成立以照顧東海岸的居民。
五.羅東的陳五福醫師,有感於盲人學習職業技術的困難,成立了慕光盲人重建中心,並由自己的診所來提供經費。
名聞遐邇的史懷哲醫師,也是牧師和音樂家,拋棄了德國舒適的生活,到非洲當宣教醫師,“為了補償西方國家從它那裡所奪取的事物”。
容我再加上一位人道工作者,但“她”並非醫生。黛安娜,也是威爾斯王妃,對於誤採地雷而受傷的無辜人民十分同情。非洲和越南的戰爭雖已停止,但隱藏在地底的地雷仍四處散佈,誤踩上的人就被奪去一腳或雙腿。黛安娜王妃專程到那些國家去慰問這些受傷者,藉以喚起世界對這些地雷的注意,並思考如何除去它們。
我的演講到此告一段落。
最後我想問在座一個問題:『你念醫學系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回答:『我需要錢來支持我的家庭,讓我的子女上好的學校。我的兄弟姊妹十分貧窮,他們也需要錢來讓他們的子女受教育』這並沒有錯。
如果你回答:『臨床醫學、醫學研究和教學能帶給我知識上的刺激』這也沒什麼不對。
但這樣足夠嗎!世上仍然有許多需要特別照顧的人!
想想監獄中的受刑人,被社會所遺忘的一群。他們的醫療和健康受到了足夠的照顧嗎?再想想由山上進入城市工作的原住民們,有些還隨著漁船航行到世界各地,他們的醫療需要能充分被滿足嗎?
當烏腳病多年前在南台灣出現的時候,許多居民受到極大的痛苦。一位居住在附近的王金河醫師把握這個機會幫助了許多居民。
醫學的人道面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它一直存在。
你的夢想又是什麼呢?
希望你喜歡你選擇的職業
一個來自天倫之樂中的偶然巧思
內科 許博翔
進入胃腸科後,一直潛心於臨床上幽門桿菌之診治,也有幸成大設立台灣菌株之幽門桿菌小鼠感染模式,這個小鼠模式之後續應用,對於突破目前診治幽門桿菌之瓶頸及相關疫苗之發展卓然負有前瞻性之啟示,是以如何將已感染之小鼠以非侵性方式篩選出來,以供小鼠模式之後續應用,成為研究工作上之一大課題。
記得在一個周日的午後,剛出生的二女兒肚子餓了,當然平時未多有時間盡責之父親,心有歉疚的拿起奶瓶充當奶爸泡牛奶餵奶,一來稍解平日疏於照顧之歉疚,另一方面偷閒地一享天倫之樂,心中正在得意,但卻見一個滿臉通紅的女兒,一直用力吸吮奶瓶,卻吸不到奶水,於是便一直哭呢,經太太指正瓶口蓋旋的太緊,氣體進不去所致,只要將奶嘴瓶蓋稍微旋鬆,小女兒即可喝得津津有味,雖然接著而來的是家人一陣笑嘲,我當然不會引以為意,因為我心中有了一個偶發之靈感,我應可以利用奶瓶法來收集小鼠模式之呼氣檢體,進一步施行Carbon-13尿素呼氣法(Urea Breath Test) 以非侵襲性方式篩選出已感染之小鼠,供小鼠模式之後續應用;果然此方法成功的以小兵立大功之勢,成功地克服了依非侵襲性評估偵測確立感染小鼠之困難,進一步也將有助於提供實驗中感染情形之偵測,於是我們小鼠模式之應用可有效地進入長期縱向之致病史評量,此奶瓶法很佼倖地得到1998歐洲幽門桿菌研究論文獎,我對這個來自於天倫之樂中之偶然巧思,儘管學術上之價值可能輕如鴻毛,但在我不足為人道之研究艱辛心路歷程上,有莫名之感謝及感動,藉此一隅,將此份感觸與喜悅分享給大家,也獻給我的家人,特別是屬鼠的可愛小女兒。
鹽水蜂炮以外—記府城四安境元宵節遶境活動
感染控制小組 陳姿伶
記得以前在急診室工作的時候,最擔心中秋或元宵節要上夜班;尤其是後者,常常看到被炸傷的民眾呼喊進來,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的醫師也「齊聚一堂」廝殺、拼命到天亮。我曾經暗自地想,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的原因,讓鹽水蜂炮更加有名?
其實,在台南市市區也有慶贊元宵節的活動—四安境遶境。
大抵上來說,「境」是「區域」的稱呼,每一個「境」是一個傳統的信仰圈、祭祀圈,也就是台語所稱「管區的」;至於其「勢力範圍」大小,可從商店或住家門口貼的紅紙條得知,一般寫著「古地名/境名」和「廟名」,這種現象現在還普遍存在,應該不陌生。府城的「境」在林爽文之役(乾隆五十一至五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六至一七七八年)前就存在,境內所組成的義勇軍曾經在平定該亂事時和清朝八旗、綠林兵合作;嘉慶以後(西元一七九六至一八二一年)逐漸成熟,並實際參與城防作業。
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境」是人與地域的結構,在意念上,表達「合境平安」的願望,人群透過祭祀的共同行為與意念相結合,影嚮甚或決定群眾共同事務的執行。清末府城的民防由城內五段、大西門外南北併一段,即由「戶」而「街」而「境」,由「境」結合成「聯境制度」,平時連絡感情,遇到地方不安定時以聯合防衛為首要目標,就如同台灣諺語「打虎抓賊親兄弟」一般。我有時腦海會浮現出自己祖先在遭遇被侵入的危機時,敲鑼、奔相走告、彼此幫忙的情景,他們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穩定了家園,啊,真是有意思!
「四安境」是由南廠保安宮、下大道良皇宮、頂太子沙淘宮、牛磨後神興宮等四所廟宇因為必須抵禦台南鹽埕海賊、東門城山賊侵擾結盟而成,歷史相當久了;但是,四安境在元宵節的遶(遶,與「繞」同義,在廟會活動中多慣用此字)境活動卻只有二十二年。話說民國六十七年台南市市長蘇南成先生舉辦府城觀光節,想聚集全市廟宇組織隊伍至體育場,凡是參加者每隊補助十萬元。當時這四所廟宇為避免是非閒話,不願接受官方補助;又考慮到堂堂府城在元宵節當天竟然沒有像其它地方有大型的熱鬧活動,就連鄰近鹽水都有轟動全台的放蜂炮,激起了「輸人不輸陣」的念頭。經過耆老商量,他們反而提出自行出資舉辦「四安境聯誼會聖旗聖爐交接盛會」遶境活動來迎元宵節:也就是製作標有四間廟名的「聖旗」和「聖爐」各一個,執筊決定首屆爐主,供奉旗和爐、主辦遶境活動,之後每年正月十五日由另外三間廟宇循序接辦,進而促進府城熱鬧繁榮。
我們平時看到的廟會,通常有一大堆人物、陣頭,常常令人眼花撩亂(或是早在這之前已被要命的交通阻塞和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打敗!)。其實,神明「遶境」有一定程序,四安境的遶境活動立意單純,所以並沒有什麼複雜的遊行結構。通常是由花匾車和開路鼓陣在前,表達祝賀的意思;藝陣緊接在後,傳遞熱鬧的訊息;再來是代表四間廟宇的紗燈、頭旗、鑼鼓陣、將爺、琅傘、神輿,就像是古代官員出門一樣大張旗鼓、八面威風。
「藝陣」是藝閣和陣頭的合稱,前者是依忠、孝、節、義等故事為題材做成花(燈)車,重點在於精緻、供人欣賞。記得小時候曾經看過孩童扮成的各種人物高高坐在上面,但因後來發生孩童睡著、跌下來的事件,近年來已改用各種模型取代;「陣頭」就比較活潑了,跟民眾也比較有互動:如五路財神會丟糖果,蜈蚣陣、舞龍弄獅、民藝舞蹈…等也常吸引大家的目光、得到掌聲。
說來遺憾,台灣不似世界上許多聯合國的會員國,享有聯合國中「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和「世界遺產基金會」(World Heritage Fund)依《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條約》推動及保護地球上重要的文化與自然遺產,如大陸黃龍保護區、希臘神廟;更值得玩味的是,亦不似日本與韓國對其具有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的資產稱為「文化財」--至少在字面上直接想到「文化」與「財」一同也!或英國「國家遺產」--頗有背負家國使命的氣勢。在台灣,開始即用「古蹟」的字眼,似乎只令人想到前人所留下的建築體,難以跟現實生活面作連結。殊不知在政府公佈的「文化資產保護法實行細則」裡明文規定:文化資產包括古物、古蹟、民族藝術、民俗及相關文物、自然文化景觀等五大項,不僅僅限於「古蹟」。而「文化」亦不只有傳承,不只是歷史悠久才能著稱,她也是可以被創造和包裝的,如甫結束的鹿耳門天后宮「迎喜神」典禮,乃舊有大年初四接神的習俗與以當地捕虱目魚苗的生活方式為藍本所編的舞蹈相串連,組合成大型活動,雖然只有短短四屆,但受到很大的回響。
但是,現實狀況就四安境與台灣其他地方、甚或先進國家如日本祭典一樣,他們都遇到類似的困難。城市化後,各廟原有的轎班、曲管、陣頭等漸漸解散;知識份子的遠離、年輕人休閒選擇的多樣性、不當都市計劃執行後景觀的破壞、傳統祭典中如鞭炮與環保的衝突、經濟持續不景氣的影響、新的傳媒世紀的來臨,加上目前較不自覺但終須考量的「質」的提昇、擴大與民眾互動以能成為區域甚或國內知名的嘉年華會…,再再都是這個時代中必需面臨的課題。
沒有進入庶民思維的心靈,就沒有辦法進入他們的儀式和需求,更無從得知其生活是如何堆疊而成為歷史。一直以為,台灣的活力在於民間,熱鬧、精彩、令人目不暇給,她有自己運行的邏輯軌道,嚴謹、環環相扣且不可或缺;尤其是廟會活動,總是游刃有餘地展演風華。可惜的是,近年來每每在「速成」的風氣底下,類似場景往往過於誇大或偏頗,甚至直接豎起文化正義的大旗;不過,在這其中值得慶幸的,在台南府城四安境遶境的立意及作法上,仍然充滿著純粹與善意。
我深深地期待能參與更精緻的廟會活動,就如同這次機緣裡所碰觸的,所謂田野調查的工作;而明年,也希望能在相同的場景中,看到更多生活在這個城市、關心這個城市的朋友。只是不知道,在燦爛的煙火下,在熱鬧的氛圍裡,我們會不會相遇呢?
「找出路」
黃崑巖
有的科學家認為生命的終極目的不是別的,追根究柢只是在傳遞遺傳的訊息-DNA。從非靠電子顯微鏡就看不到的病毒,到重可達幾十公噸的鯨魚,都不例外。每一物種,都有一個最適合它達到這目的生活圈。這個圈子的起碼條件是安定,以便生存與繁殖。能使物種安身的這種小圈子,英文叫niche。大陸簡明英漢辭典,對niche這個字當名詞時的中文註解是:壁龕、適當的地方,或活動的範圍。當動詞用時,則是:放置於壁龕,或安頓。近年來niche常冠以ecological,即生態一字,而成為「生態棲所」之意。自然界據稱有九千多萬種物種。生態棲所這四個字所指的,也就是造物主當初創造的物種,根據其生活的經營特性,在自然界找到的棲所。億萬年來,這圈子的分佈如有變遷,所遵循的規律,也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裡的適者生存。
但在廿世紀科技至上的時代裡,本來是較為相安無事的物種的生態分佈,起了急遽的變化。舉例說,本世紀問世的硫胺劑、盤尼西林與鏈徽素,除了少數細菌以外,都在它們的射程裡。這種化學藥劑對許多細菌的生存立刻構成了威脅。細菌雖然是鳥不生蛋的小物,卻也是進化史上有其定位的生命型態。求生存而又傳宗接代的本能無異於高等生物,一受威脅會謀求生存下去的另類方法。使出來的絕招是抗藥性。有些國家早就注意到這一點,早期就規定非有醫師處方箋,不得購用抗生素,目的在減低對細菌的壓力,避免它們抗爭。但這些國家不能獨善其身,世界上有的是濫用抗生素的國家,包括我們的國度。在各國之間人員交流頻繁的今日,抗藥性細菌在這種地方出現,立即就蔓延到世界其他各角落。細菌的這種抗爭行為與表現,我們應該視為是它們求生的掙扎。有人將這種掙扎譯為「找出路」,出現在電影「危機總動員」的對白裡。我對這意譯獻給一個滿分。
像伊波拉與許多類似的病毒,甚至於愛滋病病毒,本來在動物身上或非洲的特定的環境中耕耘已久,與自然界找到平衡而相安無事。等到非洲國家為了尋求經濟發展,森林逐漸被砍伐開發,鄉村都市化,增加了人類踏入這些病毒的生活圈的機會。生活圈一被侵入,引起這圈子裡的生物的動盪與不安。當這些病毒有機會進入人的身體,因是它們從未經驗過的新鮮環境,在尋找新出路之餘,引發人體極大的病害。這種疾病通常有極高的死亡率,有的高達百分之九十。不到它和人體找到和平共存的新妥協點,不會寧靜,但妥協的日子可能還得等上千年。
防止任何生物為找出路而闖禍,最好的方是儘量保持生態。為了擴大人的生存空間,非得破壞一些環境不可,也要從這角度,把後果仔細評估,預做保護措施。這種評估不見得都能周全,但應盡力而為。至於濫用抗生素的國人,包括畜牧養殖業,則要認識任何生物都不能加以過分挑釁,否則它們必會試找出路來對抗。 (轉載自中華日報86年12月19日)
生命的體會(上)
李茂雄教授
88.3.9. 外科部晨會講稿
感謝林醫師聖哲的邀請,讓我有機緣與各位見面,並以生命的體會為題,就教於各位。既稱體會,在內容上無可避免地會經常提到我自己所見所聞、所學所習後的體會,希望各位不要認為我很自我。
生命的無知
我出生時猶是日本佔據台灣時代,台灣人地位低落,生活更是貧苦。台灣光復後,我家仍無恆產,日子依然難過,童年似乎也是在匱乏中無憂無慮的溜過。早期農村醫療環境奇差,嬰兒出生均由無照產婆接生,因感染疾病(也許是腸病毒)或破傷風夭折者不計其數,我就親眼見到自己三妹四弟均在出生不滿三天即夭折,隨後大人只用草席梱一梱就叫土公仔拿去掩埋了。那時候對生命一無所知。記憶中大妹長得美麗柔弱,不幸於五歲時不知名的疾病(可能是天花)死亡;二妹活潑健康,卻於四歲時不慎跌進自家屋簷下的水缸滅頂;既是兄妹情深、又是形影不離的玩伴,瞬間莫名所以地到另一個不可知的世界,自然也在內心深處烙下一道永不磨滅的傷痕。八弟於國小畢業當年突得不知名的病送高雄醫學院醫療數日即不治,五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我在台北始間接得知,這已是事隔十餘日後。那一夜十一時,我乘台北發的南下末班夜快車家,車廂外淒涼漫漫的黯夜,車廂內雖然四邊攏是人,孤單失落的我依樣是滿懷的悲傷與寂寥,這是另一次刻骨銘心的痛。我開始對生離死別有些恐懼。
生命的恐懼
在我成長過程中也曾遭逢多次災難與意外,所幸都逢凶化吉、履險如夷。先是小學一年級時隨父親搭鄰居迎親貨車赴恆春,途中木橋斷裂,車輛懸空,倖無大礙。這是我平生第一次搭汽車而且是站著,覺得坐牛車雖然慢卻也安全自在多了。小學三年級我與舅舅在旱地割牧草準備回家飼牛,抽空在山坡採芭樂,不巧遭毒蛇雨傘節攻擊。當時雖立即以草繩繫緊腿部、防止毒液隨血液流通全身,但下腿已頓時紅腫。舅舅背負我回家,因為我走路會使毒素擴散加速。據鄉下赤腳仙說是已有孕的母蛇咬的,母愛的自然反應使毒液全部射出,所以特別危險。經用鄉下草藥敷治,保住了小命,也幾乎一個月未上學,事後也不敢說是擷野果時被咬的。我生肖屬蛇,卻被蛇咬得如此嚴重,從此我不但怕蛇,也怕滑溜溜的活鰻魚。
高一時某日下午約五點,恆春地區大地震,房舍倒塌甚多,死傷慘重,有一位同學的妹妹也死於此次意外。那時候已經放學,我們可以遠遠看見城內屋瓦橫飛、牆壁倒塌,真恐佈。我家的竹屋茅舍最安全,可是我仍帶著弟妹連續三天每夜睡在庭院草席上。生命中好像無時無處都充滿恐懼。
生命的意外
八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是最難過的耶誕劫,在好友家中聚餐,俾與自海內外返鄉的下一代青年交誼。飯後餘興節目賓果遊戲於十一時結束,正準備進行歌唱聯歡,突然衝進五名矇面持刀拿槍大盜,喝令扒下,全屋八家男女老少二十七人被嚇得扒在冰冷的進口地板上達一小時。除允許依序交出所有首飾財物外不敢動彈,其中亦有三人被用刀柄捶打,財物損失約新台幣二百萬元。此一重大刑案於二日內破案,相關強盜案二十餘起並同時偵破,亦証實槍枝係玩具槍變造,歹徒除首惡五十餘歲外其餘均未滿二十歲。財物損失已無從追討,而精神傷害更無法評估,實在是無妄之災。
八十四年三月三日我率成大教職員高球隊赴永安球場月賽,我妻素蘭不慎於球道上翻車受傷,昏迷約十餘分鐘,所幸至新營醫院手術後休養月餘尚無大礙,平安就是福,此言不虛。
生命的奇蹟
記得醫院開業前在延攬人才面談時,我曾問一位應徵的護士為何願意在加護病房工作。她說:面對病危住在加護病房的阿桑她都會不斷地對阿桑說:「妳要趕快醒過來、家人等妳吃晚飯」。看見無數阿桑終於起死回生的奇蹟,每次都會令自己無限感動。我當時所受感動的不減於應徵的護士,我不僅告訴這位護士我倍受感動並當即決定錄用她。成大醫院病房內因為有許多這樣的白衣天使做這樣的生命呼喚,一顆神聖的靈魂喚醒了一個又一個堅強的生命。這種呼喚令人感動,如果能帶著爽朗的心和樸實的情去領受這種感動,那也是高層次的快樂。
劉墉翻譯的「死後的世界(Life after Life )」有一段話說:「其實死亡與睡覺有什麼不同?都是對這個世界失去了感覺!唯一的不同,是睡覺還有醒來的時候,這醒來是多麼可愛!」每次你從美夢或惡夢中醒來再回到現實世界,應該多少都會有些許體會吧。在醫院加護病房前家屬們最大的祈求是奇蹟出現,什麼奇蹟?醒過來,不是嗎?
生命的慈悲
前些時候華航在桃園中正機場發生的空難事件,再一次証實了生命是如此的有限且渺小,也可以體會生命的慈悲。在真實的場景中大致上可以將人們分成兩類:其一是受害者及其親友,另一便是局外人;事件發生後,前者的感受常常是「為什麼會是我們」,而後者常會慶幸「幸虧不是我」。受害的那一群悲痛憂傷自不在話下,也都能親身體會自已的悲哀;而一般的局外人看見別人悲哀除了同情也可以得到欣慰,因為「世界上還有許多比我們悲哀的人」。不論是自已悲哀的當事人或同情別人悲哀的局外人,都應該體認生命的緣起緣滅沒有永恒,而讓悲哀昇華,天天往好的方向活並因而生出慈悲心,則至少在災難之後尚有些許的慰藉。
生命的尊重
生命也許會動,也許不會動;會動的不一定有生命,生命也不一定會動。機器會動卻無生命,種子不會動卻是會成長的生命。在自然界中生長的鳥、獸、草、木及生存的人類,其壽命固然有長短,容或也有凋謝死別的離愁悲緒,但有限的生命無一不是充滿喜悅與尊嚴,也都必須博得該有的尊重。尊重生命除了珍惜生命之外,還要維護並尊重生命週遭所需的資源和環境。
我們可以讀到許多頌讚生命的好文章。譬如:生命是一首寫不完的詩,我們要用血與淚來充實它的篇幅;生命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們永遠不能為它按下一個休止的音符。生命是一條美麗曲折的幽徑,路旁有妍花麗蝶、美果纍纍,但我們很少停留去觀賞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趕到我們幻想中更加美麗的豁然開朗的大道。然而在前進的程途中,卻逐漸樹影凄涼、花蝶匿跡、果實無存,最後終於發覺到達一個荒漠。讀到這些好文章,應該更能提醒我們,與其即將結束生命時再聲聲呼喚,不如一開始就尊重並享受生命。
生命的喜悅
我從民國五十四年大學畢業後就業起,就投入永無休止的行政生涯,有許多學習與成長,尤其在籌備成大醫學中心到醫院營運階段,驀然間驚覺我也已經有半頭白髮。辭卸行政兼職後,除盡力於教職外,也曾出遊山川享受生命的喜悅。看到天山頂上冰隙裡的一朵小花和一株雪蓮、沙巴深山內的兩片嫩葉、冰島上的一群麋鹿、各處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都是喜悅的生命。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附有照片的報導,路人留下字條在汽車擋風玻璃上,提醒駕駛人小心汽車下的小狗。面對這些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體會到的該不會僅止於會心的微笑而已,你該會有一層濃濃的生之喜悅吧。
生命的可貴
曾聽成大醫院某位小兒科醫師說,有一位虔誠的女性佛教徒平素助人無數,且常年在醫院擔任義工。該女士三十歲始得子,自然無限歡欣,但一年後確知自已生了個啞巴兒,逐自怨自艾、了無生趣。有一天回家途中與一位高僧不期而遇,高僧告訴該女士:「貴府上供奉了一尊活佛」,並進一步開示「活佛已修得各項道行,只剩下不得言語一關」,女士頓悟自已修得無上善緣、更珍惜得之不易的兒子。是的,對於得之不易的有限生命,必須好好分享喜悅和承受無耐。
在夏天的郊野,你一定聽過蟬鳴、看過死蟬、也見過蟬蛻。據說蟬在地底潛伏十七年後,鑽出泥土、從蟬蛻裡掙脫,公蟬用腹下的一對膜振動出聲吸引母蟬,一旦交尾後公蟬就死亡。母蟬用尖尾巴插到樹皮裡產卵後也掉在樹下死了。然後卵孵化成小虫落在地上、鑽進土裡、靠樹根養分過活,再開始漫長的十七年等待,為的是另一次不到一個月能飛、能鳴的喜悅日子。史記有「蟬蛻於濁穢」,將蟬蛻比喻解脫,其實解脫也是另一次喜悅的等待。人類壽命以八十歲推算,如果也像蟬一樣等待,那一等將是16320年。由此可見,生命之可貴。
生命的壯烈
去加拿大旅遊,在溫哥華參觀當地三文魚養殖場,可知道鮭魚(salmon)是迴游性魚類,來自拉丁文salmo的原意是跳躍者。鮭魚原係出生於淡水,隨後順灰沙河游向太平洋、北極海、大西洋,歷經漫長的一至五年後涉急流、越水壩、逃飢餓的熊、躲捕釣鮭魚者,千辛萬苦、百孔千瘡逆灰沙河游回到出生地。經交配的公鮭魚迅即死亡、母鮭魚產卵後亦即結束生命。遊罷洛磯山脈回程在另一景點地獄門(hell’s gate)略作停留時,從纜車上再次親眼目睹鮭魚在灰沙河上逆游掙扎得遍體麟傷的景象,想到年有兩百萬尾sockeye salmon捱餓逆游歸鄉產卵後死亡的悲壯,不得不讚嘆生命的偉大。見識了鮭魚為延續生命所歷經的偉大旅程,更堅信不論生命長短,都應該受尊重與珍惜。
生命的珍惜
有一種一生只唱一次歌的鳥,叫剌鳥。剌鳥會飛以後就開始尋找長滿尖剌的樹,一旦發現即衝向尖剌,在鮮血滿身時開始其一生中唯一的歌唱。在勝似黃鶯、雲雀更為婉轉動聽的歌唱後即刻死亡。生命本來即是重在過程而不是結果,偉大的成就都要付出浩大的代價。
曾有如此一說。送到急診處的未婚林姓少女腹痛難忍,住院醫師診斷為腫瘤急須開刀;五十歲的張婦腹痛求診婦產科醫院,懸壺數十年、接生救病無數、人稱神醫的劉院長診斷為急須開刀的腫瘤。兩例病患開刀後發現均是胎兒,醫師如何面對事實?生命可貴、還是名譽及神醫可愛?病患只有遭遇的不同與性別的差異、沒有身份的高低;手掌的溫度雖有不同,血都是紅的,生命也都是尊貴的。不論有多少理由或顧慮,絕不應該輕易放棄任何小生命,尤其是偉大的醫療人員。
洛H襯托美好。不平凡的生活本來就是源自每分鐘深刻體認並實踐生命的目標。
生命的牽掛
許多作家都曾勉勵我們,能活到以天地為家的寬闊當然就可了無牽掛,至少也該認自已的命,唱自已的歌,即使是苦調也該認真的唱。心隨境轉以調和成見,擇真善固執,讓生活更踏實、生命更寬廣、人生更快樂。
三年前我女兒出國攻音樂碩士,送她去機場後,我遞了一張前一天寫好的卡片給她,上面這樣寫的:「寶貝,從今天起,任妳自由翱翔。要充滿自信、學習穩重,要注意身體、心存感恩。翅膀硬了仍得小心謹慎,覺得倦了記得隨時歸巢,不要忘了:經常告訴爸媽,妳一切平安如意。祝福妳一帆風順」。辦好出境手續,女兒昂首闊步走向出關櫃台,來不及回首看我們就充滿自信的走向留美的路。我不知道女兒上了飛機讀了卡片,有沒有被感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早不見女兒的身影了,而女兒的媽臉上的淚光久久揮之不去,被感動的是我。女兒安抵美國後打電話報平安,特別說那一天她不敢回首,因為怕看雙親淚流雙頰。如今女兒學成歸國,安然無恙,多年來的牽掛既是多餘也是必然的。
曾有人如是說:「女兒臨出國抱著我哭,叫我說服她不要出國。她要是能不走還需要說服嗎?她要是非走不可說了又有何用?她抱著我哭,哭完一轉身就去收拾行李,剩下我在哭。」「女兒小時候說將來絕不嫁人,要一輩子陪我;後來說嫁人後要跟我住,再大一點說嫁人後要住離我近點;結婚前說以後會常來看我,現在則叫我常去看她。」面對這些生命情緣,要灑脫。天下父母心,倒是可以趁著兒女還不是別人的丈夫或太太時,理直氣和地多抱抱這些別人的丈夫或太太,將來只怕未必都有機會。
(待續)
Dialogue
題目:結婚乎?同居乎?
---談談臨床與基礎的合作
時間:三月九日(星期二)
中午12:00 ~ 14:00
主持人:張定宗教授
引言人:張文昌教授 蘇益仁教授
序幕
(主持人):
在一個月前,湯老師要我幫忙主持結婚和同居。我就愣了一下,我想我可能還沒有那麼新潮。後來,湯老師有再說明結婚和同居是指有關於基礎跟臨床的合作。結婚跟同居的說法主要是來自於黃崑巖前院長,他對我們醫學中心有蠻大的期盼,特別是張(文昌)副院長在最近的成大醫訊裡面也有提到了有關於結婚跟同居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天最主要的部份是討論如何能夠讓基礎的老師跟臨床的醫師有更好的互動,使得在有限的資源裡面,讓成大的研究有突破和進一步發展的空間。首先我們會請兩位,一位是張副院長,一位是蘇所長,先來談談這個話題。我們就將時間交給張副院長:
(張文昌教授):
謝謝張醫師介紹。今天這個題目,創院院長黃崑巖院長在他在退休之前曾特別做一個輕鬆的演講,也提到當初領導我們醫院,他的理想之一,就是希望能整合臨床與基礎。實際上,我覺得醫學院能做的大概是兩方面,第一個是在硬體上的設計,然後接著配合硬體的設計,希望結合軟體的運作,即媒介臨床與基礎方面的整合。在我們的領域裡面,其實是有很多人很多人有這種想法,也是醫學研究的一個特殊的地方。這不只是從研究或教學方面來談基礎跟臨床的合作跟整合。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管我們是基礎,或者是臨床,或者是職能治療,或者是物理治療,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解決問題。因此這幾位教授也常常提到,在生物醫學的領域裡面,不管是做多麼基礎的科學,他基本上還是會回歸到我們對疾病上的瞭解,和疾病上的治療上。所以一直我們認為醫學院的教學和研究是比較特殊的,所以我想這是一個我們覺得需要努力的地方。
昨天剛好在台北有一個會,這會是要辦一個NHRI的symposium。NHRI在成立之後,就各方面管道在推動我們基礎與臨床方面的研究,希望協助基礎與臨床的合作。其中一個計畫是著重在PPG,希望針對這一個特定的方向,我們臨床與基礎的同仁們能整合在一起,研究這一方面。我們昨天討論到:在心臟血管疾病方面的方向是著重敗血症的研究。我們昨天主要討論的重點,就是希望藉由這個會議來改善我們目前在國內這個領域的臨床和基礎同仁間的合作關係;譬如,如何能使大家get together,然後來討論我們之間的問題,再針對目前所參與的研究案,讓各個能相互瞭解彼此的研究興趣是什麼。希望藉這個會議的媒介,能讓彼此之間有更好的瞭解。所以這個共識,我覺得是在院內或在院外一直在推動的事情。
我認為基本上希望製造一個環境能達到彼此互相瞭解。我想互相瞭解之後,我們才能進一步去結合。即使目前年輕人是可能很先進地先同居,之後,他還是希望最好結果是結婚。以這觀念來看,其實第一個要件是彼此之間的互相瞭解。我覺得依我們醫學院過去15年來的成長,黃院長他先從硬體著手,然後再到軟體方面。這個過程我想在座的同仁都有參與。透過許多journal clubs的產生,促成臨床與基礎同仁間的互相瞭解;也就是希望彼此之間多見面,因而對研究、對教學有了一些互動才能互相瞭解。所以我覺得我們已經朝這方面在做。但是過去幾年,做得好的地方是有,但是做得比較困難、較難進行的一些情況也確實有它的理由。我想,今天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提出來討論。為什麼我們有意願想要結婚,但是不能結婚的問題是在那裡?
從整個醫學院發展來看的話,其實我們臨床醫師與基礎醫師同仁間的整合,想做但是沒辦法做到的理由,我想還是很多。可能有些是時間上的困難,一些則是devotion對象不同的問題。但是慢慢地,我發現經過我們院內的journal clubs等的一些媒介,或是今天我們這種討論會的舉辦,大家的相互溝通也愈來愈好。這是我覺得目前已經開明、比較好的地方。因為在座的老師們,都非常地忙;特別是在座的臨床醫師們,在教學、研究之外,醫院的service loading也是相當的大。那我覺得對我們比較好、比較有利的條件,是我們的研究生的增加,以及有臨床老師來指導我們的研究生們做研究。這種機會在成大醫學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我覺得有研究生在的話,可以解決我們臨床醫師一些時間上和研究整理方面的問題;而對研究生來講,他有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機會。我覺得研究生以後會陸續地增加,而透過這種不同單位共同指導的研究生,臨床與基礎同仁間的整合應該會做的比較好。我認為兩方面都有其 devotion的地方,若只是把研究生歸到某一方單方面地去指導的話,對整個基礎與臨床之合作的貢獻並不大。
我們可以看到別的醫學中心也曾經發生過這種情況:就是基礎和臨床的合作,只是臨床醫師拿一個計畫進來,送到某個實驗室去,他只請個助理在那邊,自己沒有辦法實際掌握實驗的進行。這種作法的效果,當然會有,只是不會那麼的大。對我們來說,這種情況在我們目前有研究生當臨床與基礎的中間人,我想會有更好的效果。透過我們的研究生來讓不同領域的同仁聚在一起,其實這是我們成大從開研究所以來想要走的方向,而我們目前就正朝這方向在走。所以若針對這一點,請各位再把問題提出來,使我們更有共識。特別是在座也有臨床研究所的研究生,也可以針對這一點,提出意見來討論。
我覺得目前生物醫學的領域確實進展得太快;我想在座的同仁們都有這種經驗,做了兩三年,好不容易跟研究生做了一篇paper出來,投稿去卻被回拒了。這種滋味不太好受。我覺得主要的理由是生物醫學領域進展地太快,我們個人的能力確實是有限,因此我們在做基礎研究或者是臨床研究的探討時,真的是需要我們附近、或隔壁的朋友們來互相互動、互助、及互補。我想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我們目前的困境。我的引言就到這為止。
(主持人):
謝謝張副院長。張副院長提到在國內和在國際上都有基礎和臨床在合作上愈來愈重要的趨勢。希望藉由大家彼此的瞭解,促成一些佳偶,大家有機會能夠在合作上更順利。接下來我們把時間交給蘇(益仁)主任:
(蘇益仁教授):
我是一直覺得說,在成大醫學院其實是蠻幸福的。因為,大家都相當上進,對於學生的教導開放,還希望臨床與基礎能夠合作事情。我一直覺得成大有學術殿堂的味道,學生將基礎和臨床做在一起,真正去探討一些科學、或者是醫學的問題。這是成大醫學院黃崑巖院長最大的貢獻;他至少為成大醫學院奠下一個基礎下來。因為我去過太多地方,能夠達到這樣程度的,我想大概就只有成大。因此我首先先恭喜我自己,也恭喜大家,能夠擁有這樣一個環境。
但是我覺得我們的深度還不夠,所以這是未來所要做的目標,不管是學生或同事之間的基礎臨床的互助合作。我想今天可能的話,不一定要只藉著基礎臨床領域之間的學術交流,甚至可以跨越醫學院和工學院,或者是跨校的合作。我個人的感受是蠻深的。過去作一個臨床醫師是蠻辛苦的,因為科技一直在進步,我想基本上都要不斷地用基礎的知識來克服臨床的問題。我覺得這樣是蠻辛苦的。但是我覺得台灣目前院際之間、校際之間的問題,必須開放來探討。我想研究並不是分成臨床跟基礎的。
一個病人,今天進來就是一個研究的開始。對我來說,一個醫師必須要主持這個研究,而重點是如何去發現一個問題。但遇到某些問題需要哪些知識,我想這些是一定的;任何可用來解決問題的,我想都是必須考慮的方向。如果沒有方向,則不可能會進步,這是我的感覺。如果你停留在某一個程度,今天這個病人在那邊,你依然還是沒辦法治療他,即使你用的是最好的設備。所以沒用的、不好的方法就應該被停掉,去想更好的方法去治療。沒有治療好的就應該需要再去作研究,去瞭解、開發,這樣的過程,才能真正來解決一個病人的問題。我覺得這是對我影響很大的啟示。如何養成解決問題的態度,在這部份,對一個臨床醫師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對臨床醫師來說,開放一個管道、開放一個態度、開放一個習慣、而我們環境能再提供他一條路,能夠幫助他去解決問題,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這不一定是需要特定的方式,只要能用來解決問題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過去幾年,在成大醫院每一個科都相當有限臨床醫師,這部分對於成大來說是相當不利的。如台大,每一個科就有50~60人,他們自己就可以成立一個研究小組,而成大反而沒辦法。這是成大實際的問題:我們真的必須要有一個跨科部的研究小組來運作,才有辦法達到能跟人家競爭的程度。這是一個實際上的層面。過去我有運作了幾個研究小組,如腸病毒病毒實驗室,我們從臨床醫師到基礎老師都實際去運作。但這需要花費相當大的精神、心思,並且大家都要相當上進。以上是我把我個人的經驗說給大家參考。
(主持人):
謝謝蘇所長。蘇醫師所介紹的觀念,以及他個人的相當特別的經驗,雖然在成大相當有限的資源之下,蘇醫師也認為還有相當可貴、珍貴的部份。我們有一流的臨床醫師和一流的基礎老師,怎樣讓我們的研究做得更好,這是今天我們可以提出來討論的。關於研究的可行性、目前遭遇的困難、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等等,歡迎各位提出寶貴的意見,大家來談談。如何同居也好,結婚也好,能讓我們的研究領域做得更加理想。現在把時間交給各位,各位可以提出寶貴的意見:
(沈延盛醫師):
對於做study來說,真的感覺有些問題需要去解決。就一個臨床醫師而言,若要花很多時間去作基礎,那我根本沒辦法作臨床;而臨床醫師若沒做臨床,那你跟本不會知道問題出在那裡。所以造成臨床和基礎必須同時在做。因此,要如何使兩方面來合作,這是一個蠻重要的問題。
(王新台教授):
我覺得臨床跟基礎應該有良好的溝通後,才有辦法來談再進一步的合作,所以我覺得溝通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按照黃前院長的提醒,我們大家都在同一個屋簷之下,我們同居可能沒有性別之分,就同居了。
(主持人):
不論是同居,不論是結婚,關鍵是如何能同居得愉快,能結婚得愉快。事實上就是王老師所提出的溝通問題。有些人結了婚,但他們還是會離婚,因為溝通發生困難。要有一個好的溝通,就是讓我們自己讓對方瞭解,或者去瞭解對方,就像我們真實婚姻生活一樣。我們瞭解我們的配偶,我們的婚姻才有很大的喜悅。或要讓我們的研究做得更好,就要作彼此的瞭解。基本來說,臨床和基礎老師的看法、接觸範圍不同,也因此有些許多地方相互不盡瞭解。在昨天,我特別邀請蔡醫師來參加今天的會議,他說很難來。這就是臨床不同的部份---沒有時間,所以臨床醫師的困難就是時間上真的很少。這次是最多人來的Dialogue,大家有渴望來瞭解基礎醫學老師的優點、特色,也來表達我們的困難。大家可以提提我們的環境、優點、缺點,或是想瞭解什麼,如基礎跟臨床的部份。
(湯銘哲教授):
我覺得基礎老師多半都蠻和善、蠻專業的,在座有幾位老師跟臨床醫師都合作的不錯。有一些journal clubs,在裡面就有臨床和基礎,它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場所和時間去討論這個問題,從這裡我看到不少臨床醫師在裡面學到不少東西。目前臨床醫學所和分子醫學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方式,我覺得很不錯,我就是一個受惠者。分子醫學研究所有蠻多的臨床實習,很多老師一起來指導學生,那時候就有ideas出現,我覺得受惠很多。這些都是醫學院裡面讓我enjoy的一點:各所可以互相合作,假如有哪個實驗不會做,就可以請某一個實驗室先示範一次,這些事情讓我覺得醫學院的風氣蠻好。大部份實驗室也蠻open的,如果有哪一方面缺乏,包括materials,chemicals的這種exchange,我們都能盡量互相幫忙。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下,不管是作研究也好,甚至談心也好,我覺得都很enjoy。
我知道如林醫師,他若有一些問題,他常常會找一些老師來討論。如此,這一步跨出之後,後面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會牽在一起。問別人,不見得只是種請教,有時候就可以把你得想法、你懂得一些東西跟別人一起討論。這樣的方式建造了一個機會。我想這種雙方的溝通應該要不斷地進行。比如說今天的Dialogue,也許今天你聽到一句話,說一定就解決了你好幾年來心中的疑問,這就是增加溝通的方式。大概從同居到結婚,不管是同居、或是結婚,都是需要溝通的。
(林炳文教授):
要進行一個良好的溝通,首先最重要的是兩者程度不要相差太大,但科學實在進步的太快。像外科技術,一百年前的技術,現在還拿再使用,沒有改變很多。不過若就基礎醫學來說的話,一百年前的東西,是不可能可以放在這邊讓大家來討論、研究的。我並不是說臨床落後很多,只是若要好好地解決溝通上的問題,其實送臨床醫師出國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讓他們出國去學習一些新知識、新技術,如此一來便能夠來提昇整個的研究風氣。
(孫孝芳老師):
增加基礎老師與臨床醫師的溝通及接觸的機會,相親這個方式應該不錯。比如說:若有些臨床醫師有興趣做一些研究,可以在臨床上所發現一些現象;若想要去解決一個這樣的問題,卻可能不知問題出在那裡,或不知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其實臨床醫師可以一個十分鐘的簡報,讓一些人(當然包括基礎老師)能夠參加。當臨床醫師將這些問題提出後,如果基礎老師有興趣,這樣就能夠很快地速配。速配之後,就可以結合成一個team。這個方法,應該可以提供大家一個很好的機會來溝通。
(林其和教授):
像林主任所提出的,若要將臨床醫師都送去國外學習,大概是不太可能的,臨床醫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把病人照顧好,但若臨床醫師若還要take side-work,則很有可能兩邊都做不好,那就違背了我們在醫院做事的目標了。要怎麼合作、溝通,我想剛剛已有相當的共識。現在醫學的進步真的實在太快,而一個人的能力確實有限,像現在的Dialogue,大部份參加的都是領導階層的人。我想領導階層若能夠真正來提供一個環境,辦一些類似茶會之類的聚會,在一個這樣的氣氛下,讓左右鄰居都能認識,之後再來進行所謂的溝通,如此我想成效應該會不錯的。
(謝達斌醫師)
要有良好的溝通,E-mail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因為你不需要從臨床走到實驗室,也不需要從實驗室走到臨床,就可以兩邊互相溝通。而且因為不必面對面,比較可以不恥下問一些問題。而同時使用E-mail,如果臨床有一些基礎的問題,基礎的老師可以在比較有空的時間,做比較詳細的解說,不會因為時間的問題而被限制住了。所以E-mail的system建立是很重要的。我剛剛從生理所公佈欄中看到,每位老師有寫他們自己的專長,做一些東西的resources。如果能將這些也登上Web,這樣我們即可從search engine中找到。譬如現在我要找一個做皮膚方面的人,我可以search到有相關的老師,我也就可以E-mail給他,說我有這樣的ideas,我有意願想與你合作。所以group mail的建立可以達到上述我所提的方便、好處,可以更方便地取得資訊。另外,若要做研究時,資料庫的建立也是很重要的。建立臨床與基礎的資料庫是必要的,但成大醫院這一些東西並沒有很好地電腦化,將來若資料愈來愈多時,怎樣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想一定要想辦法將他電腦化,使得以後查資料會更方便,更節省時間。
(楊義明醫師):
臨床醫師和基礎老師若真的想要作研究的話,若有一些管道,如E-mail,Web site,經過這些管道來溝通,我想執行起來應該會很好。臨床醫師要接受一些訓練實在有一些困難,但他們可以從臨床上的觀察例子來作研究,假使需要基礎醫學的幫忙的話,基礎老師應該也可以提供一個研究方向、目標,這樣就可以組成一個team來著手研究。我想這就是臨床醫學跟基礎醫學溝通,合作。臨床醫師當然是要把病人治好,若要作一些研究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若要實現這些想法,醫學院真的需要一個巨觀的vision。
(吳華林教授):
我想臨床醫師和基礎老師之間的gap,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大。事實上比較重要的是決定做什麼樣point的檢定,在這上頭每個人並不是了解的那麼精。事實上我們只能選擇性地做,所以若對某一個領域,題目比較有興趣,則應該去瞭解如何能夠去結合臨床跟基礎,去作discussion,作一些類似seminar的聚會,經過一段時間,將大家所找的資料,做一些review,如此在這個領域,也會慢慢的找到而成為你得專長,並不必去care臨床跟基礎的區別,像現在有兩個臨床醫師再跟我作研究,事實上我比較喜歡他們自己去想他們喜歡什麼樣的題目,而不是拿我現在在作的題目去作一些modified,或者利用我現在在做的領域如何應用在現在的臨床研究,這是要自己去找到的興趣,在去想如何著手。所以我覺是說,在臨床跟基礎要如何做得像如張醫師所說那樣的一些groups的形成。你總是要try,一個一個group地try,找很多對這有興趣的人,先開始做一些discussion,怎樣來分配那些discussion的資料。所以我覺得了解當然很重要,但還要去想要如何來將他們結合在一起,這樣一個一個去做,我想效果應該會很大。
(張文昌教授):
我是覺的臨床的時間上的分配是目前比較困難的地方。確實是我們能力仍還不夠,但要如何使我們的醫院成長,我想剛剛有幾位醫師和老師也提過,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地方。而問題是什麼,大家應去思考一下,科的層次問題,院的層次問題,科院如何來合作,我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主持人):
謝謝大家的參與,也謝謝大家的寶貴意見。希望藉由今天的Dialogue可以促使未來臨床跟基礎有更好的互動,更好的感受。謝謝大家。
本期主編:柯文謙老師
下期主編:王志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