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科學最前線

成大醫學院有著許多跨時代的突破性重要醫學研究,然而這些歷史卻不曾被系統性地彙集整理,著實可惜。2023年醫學院歡慶四十週年,沈延盛院長特別著手規劃這系列科學最前線,成大生醫研究紀實。希望能夠展現醫學院醫學研究的亮點及多樣性,並讓更多人在閱讀時體會醫學人文如何在成大醫學院扎根、成長與茁壯。

2022專訪


臨床醫學所

張立展,臨床醫學所博士生。在跨領域合作的模式下,利用LLC皮下或原位肺癌小鼠動物模式,蘇文彬、張立展開發出以Au@PG奈米(PG奈米金)合併免疫療法來啟動毒殺型T細胞,增加肺癌存活率。

 

陳寶玉,臨床醫學所博士生。本篇論文的研究進路是結合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知識和高通量晶片掃描技術,提出輔助診斷思覺失調症的新策略。透過這些不幸個案背後的故事,陳寶玉深刻體會到每個人在社會調適應對與關懷支持的重要性,以及臨床研究對於社會的意義。

 

陳彥廷,臨床醫學所碩士。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結合是個新興的「癌心」議題。利用幹細胞的研究考驗實驗技巧需要。彥廷遇到挫折後調適心情的方式是爬山。爬山讓他舒壓,暫時忘記心中煩惱,重新充電。他的體會是人生一如爬山,過程起起伏伏,終究還是會到達最高峰。

 

廖羿筑,臨床醫學所博士。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錯認自體組織造成的慢性發炎,會導致關節嚴重的損傷變形。研究的過程中,low input bulk RNA-seq 實驗讓羿筑吃足苦頭,直到透過和陳芃潔副教授的合作,花了2-3年才獲得滿意的結果。這個經驗提醒她,不要害怕跟人討論,越討論才會越清楚自己的問題。

 


健康照護所

宋宜珊,健康照護所博士生。調查了57名自閉症兒童的情緒失調、問題行為和感覺處理模式,試圖在這些常見的障礙之中,找出其行為模式,協助擬定早期療育的策略。如何基於職能治療專業,找尋合適的中文測量情緒調節方法及建立學齡前兒童測量工具是宋宜珊最大的挑戰。本研究提供一盞燭光,指引偶然墜落在人間的迷途者。

 

黃柏菁健康照護所博士生。要不要打疫苗,絕對是個大哉問。這篇研究探討影響台灣的大學生對於施打新冠疫苗意願的社會心理因素。黃柏菁認為就執行研究計畫而言,在完成資料統計之後,後續的論文撰寫與投稿,是另一個大挑戰。面對審稿者尖銳的提問,該怎麼解套、怎麼圓融的回答、如何據理力爭說明看法都是值得學習的經驗。

 


基礎醫學所

陳思穎,基礎醫學博士生。研究論文的主題是探索調控RNA甲基化的胞嘧啶轉甲基酶(NSUN2)異常對於胰臟癌發展的關係。觀察的時間點決定了本研究的成敗。NSUN2基因異常影響胰臟癌細胞株生長的,必須等到體外培養八天之後才會出現明顯的效果。陳思穎認為設計實驗時,如何決定觀測時間,何時該放棄,真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黃晟榮,基礎醫學博士生。秀麗隱桿線蟲是生活在土壤裡,很原始的多細胞生物。以研究系統的複雜度來看,如果本計劃案不採用培養簡便、發育快速的線蟲作為宿主模型,要滿意的解答出血性大腸桿菌如何抹除腸道微絨毛的問題,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界一流期刊上,應該是不容易的。

 

蔡昇峯,基礎醫學博士。偶然間發現餵食小老鼠高脂飼料12週後,除了變胖、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謝問題之外,還會出現缺乏追求快感與絕望的行為。這個與研究初期的假設不同的發現,讓蔡昇峯體會在科學探索路上要有「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靈活精神。研究必須隨著新證據而調整理論假設,否則就會困在死巷子裡。

 

趙鈺瑛,基礎醫學博士生。教科書上說癌細胞不會有初級纖毛;細胞癌化的過程會讓它消失。偏偏在趙鈺瑛的突發奇想下,推翻了這種偏見。在抗藥性癌細胞中找尋初級纖毛的蹤跡,並不是意料中的實驗設計,而是在經歷一年半徒勞無功的失敗之後,順手檢視細胞結構的偶然。所以說:「盡信書,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