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訪談紀錄】-醫學院沈延盛院長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11-01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 沈延盛院長 訪談紀錄

邀訪單位: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
訪談時間:110 年 10 月 26 日

一、 對於精準健康之綜觀看法

(一) 「健康」包含大量議題,政府在提出「精準健康」時,是希望能夠一起推動醫療照護、研發方向與產業發展三者,這需要長期工程,而非 4 個月左右就能有初步成果。
(二) 以醫療照護而言,「精準醫療」意味著個人化、基於大量基因檢測的工作,並分析檢測結果、針對患者個人健康,發展出為個人化的用藥與照護,這需要大量的人力、時間與數據,無法短時間內完成。
(三) 從「精準醫療」跨度到「精準健康」,我們可以想像這中間還需要投入的資源有多龐大,以台灣而言,大概只有醫學中心、而且是有大學支持做研究的醫學中心(大約占全部 21 間醫學中心的一半)才能進入。
(四) 僅僅是從病人端、醫院端、產業端,去發展「精準醫療」就需要大量資源,要達到真正達到「精準健康」「精準預防」,可能需要二十年以上。

二、 國內相關產業生態之現況與挑戰

(一) 我國精準健康產業之生產要素(人力資源、生產資源、生產成本)現況與挑戰

  1. 檢測成本:醫院需要投入資源來做病歷管理、基因檢測數據管理、其他臨床數據管理、人員與資料安全管理,此外還需要實體電腦的算力、建置高速網路、購置儲存空間等等,在這些需求下,一項精準醫療基因檢測的費用就可以從 6、7 萬到 14萬不等;這筆費用不可能全由醫院吸收,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很難想像健保或是一般患者要吸收這麼大筆費用;美國 2016年的研究,指出基因檢測費用必須下降至 500 美元才有可能進入實際商業運作,這個落差是需要弭平的,國家也應該要有大戰略的思考,不應認為 3、4 年以內就能夠完成。
  2. 跨產業人才整合:台灣的研究人才與醫療人才很充沛,合作機制也不缺乏;目前較缺乏的是傳統產業、精密製造業的參與,讓台灣的醫療人才和理工人才合作,研發尖端的細胞治療醫材與新型醫材,這一塊的研發人才仍較缺乏,應該從大學時代就有相關規劃,增強這個領域對碩博士生的拉力。

(二) 我國精準健康產業之需求條件(市場需求與潛力、消費者習慣與趨勢)現況與挑戰

  1. 醫療典範的轉移:利用演算法來管理醫療資源其實不是新穎的技術,1993 年影集「急診室的春天」就有這個概念、也實際運用在美國衛生體系裡面;但歐美應用這個技術,目的是在家中就可以完成醫療行為,而不是讓醫療中心變的很先進、吸引民眾來就診,美國一個醫學中心要負責 100 萬人口的急重症,這就是成功的「醫療到家」的典範轉移,未來 5G、6G技術持續發展後,期待能有助於這個趨勢。

(三) 我國精準健康產業之周邊產業(上游供給情況、下游通路配銷情況、財務金融體系合適性、運輸等)現況與挑戰

  1. 納入傳統產業:產業界過去注重醫療與 IT 產業的合作,但最重要的還有台灣傳統金屬產業,全世界許多醫材大廠代工廠都在南台灣;我們要從代工轉型至自有品牌當然有很大的門檻,也需要政府和法規的支持,但目前這些公司規模仍較小,沒辦法募資、上市,很難持續生存與茁壯。
  2. 官方研發機構能量不足:過去人才少,學研界提供給產業界都集中在如工研院這些官方法人,但他們並未接軌產業;而隨著產業界研發能量提高,官方法人的研究已經無法滿足產業界的速度和需求,而有尖端專利的學研界研究人員甚至官方法人內研究人員自己出來開公司,而非政府當初所規劃將研究成果提供給產業應用。

三、 我國精準健康產業之國際優勢與挑戰

(一) 政策制度

  1. 建構產創中心:長期以來,不論學研界都是以研發專利、把專利拿在手上作為目標,但只有專利沒有辦法實際商用,就都是假的;現在的重點應該是怎麼樣將專利儘早投入早期臨床試驗、或是找到產業界夥伴一起做這件事情;可以在學校或醫院啟動臨床試驗中心,或是退一步的創意中心、產創中心,去促進技術的育成和進入臨床試驗;在國家規模的工作上,可以思考如何在北、中、南,各建立一個這樣的中心(也許可以找大學合作),這比設立園區還要重要。

(二) 台灣廠商的企業策略與競爭對手

  1. 細胞治療研究:成大的細胞治療(針對腫瘤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 T 细胞、組織幹細胞與誘導性幹細胞)是院方主導去建立整個基礎研發、臨床試驗和商業應用的系統;不同於一般醫學中心是跟外部生技廠商合作,成大是建立自行研發的量能和成果後,再把成果轉讓給外部生技公司。如果在細胞治療、免疫治療我們可以把這個模式做起來,那未來的智慧醫療也能走這條路。
  2. 高齡智慧健康:成大醫學院設置高齡醫學中心,把細胞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和高齡醫材輔具整合進來;高齡患者的照護並不是要他們全部都到醫院來接受治療,而是要在家中也能維持規律的運動、復健和訓練,在這個原則下,我們有開發相關的軟硬體(高齡患者電動輪椅、神經系統疾病的輔助器材等等),加入了先進的電腦演算跟南台灣的精密工業技術後,將成為未來的優勢。

(三) 全球產業鏈角色與布局建議

  1. 投入醫材產業:許多國際大廠代工都在台灣,未來的方向可以是介入性醫材,但也是最為困難的一項;這個工作需要有本土大廠,才能夠和國際品牌競爭,台灣要超越代工思維,成為第一流的研發與製造醫材大國。

(四) 我國精準健康產業之研發優勢與策略建議

  1. 維持醫療量能:台灣醫學中心有眾多患者,因為健保有給付,我們的診斷技術相當好,再加上醫師人才的技術和服務很強,整體台灣的醫療水準相對而言是世界頂尖。
  2. 研發端強化:科技部應提供更多資源來強化研發,精準醫療需要投入大量資源,我們也不可能期待產業界虧錢做生意,若國家希望發展這個產業,需要下重本。
  3. 促進臨床試驗生態:如果醫師只是要增加薪水,臨床試驗的誘因就很小;而對於醫學中心來說,治療患者才是最終目的,臨床試驗在這個過程中也只是一個手段,去發現新的有效的醫藥品,這不是獲利導向。產業面的獲利是在於臨床試驗通過以後,所以產業界會有更大誘因投入資源去做試驗,國家應該要注意到醫學界跟產業界在臨床試驗誘因上的落差,去提供協助,讓醫院更願意去做臨床試驗、以及做出更好的臨床試驗。
  4. 釐清研發預算:日本投入 50 年才能夠培養出諾貝爾奬得主,台灣怎麽能期待 5 年就可以達到?研發是基礎能力的建構、需要長時間投入去培養人才,短期而言,政府可以加碼具體和有可行性的項目,以精準醫療為例,政府要思考是想要增加發表卓越論文數量、還是要有臨床結果?從這個目標再去規劃全國要多灑多少經費、補助和分配的對象。
     
發布單位: 本院
聯絡窗口: 院長室
聯絡分機: 5002
瀏覽數: